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6-14
根据国际经济学的定义,倾销是指企业以低于国内市场价格水平,甚至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在国外市场大量销售商品的行为。倾销的构成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出口商在国内市场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而国际市场上该产品的价格弹性大于本国国内;二是存在地理或关税上的壁垒,使得倾销到国外的商品不再低价流入国内市场。
商品倾销是企业的行为,企业倾销可能导致利润暂时下降,甚至亏本,但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挽回倾销的损失:一是在贸易壁垒的保护下,维持国内市场上的垄断高价或压低工人的工资,榨取高额利润,因此损失了国内消费者剩余;二是获得国家提供的出口补贴,但出口国的国民福利出现净损失;三是打跨国外竞争者,占领市场后再提高价格,导致进口国的生产者剩余减少,甚至扼杀进口国该行业的发展。此外,倾销也促进了竞争,推动了自由贸易的发展,并激励生产者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能力,从而带动了世界同行业的发展;倾销使进口国消费者享受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从而提高了进口国消费者剩余。
然而,倾销行为一旦满足以下三个条件,进口国将按照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规则实施反倾销措施:倾销行为存在,倾销行为对进口国产业造成了实际损害,倾销行为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占世界反倾销案件的比例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3.6%增加到目前的约20%。截至2003年底,已有33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了618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涉及4000多种商品,从打火机、玩具到电视机、电扇、照相机,从蘑菇罐头、小龙虾到纺织品、机电产品和化工产品,从阿司匹林到自行车、家具和钢材及其制品等,种类繁多,影响了我国约180亿美元的出口贸易。其中,2003年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了59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涉案金额约为22亿美元,创历年最高纪录。2004年上半年,世贸组织内共有16个成员发起了101起反倾销调查,其中23起针对中国,占总数的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