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04
我国外资市场准入制度是指我国对欲进入我国市场的外商投资主体资格、投资领域、投资项目、投资目标等事项进行审核和批准的法律制度。该制度的核心在于确保外资进入符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与经济政策的要求。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国情变化,这一制度的内容也会相应调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导向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而引进外资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进外资的最终目标是利用境外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强国际经济贸易合作,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该目标,我国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就注重与加强调整外资关系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并形成了以《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商独资企业法》、《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反垄断法》等为基础的外资市场准入制度体系。
我国制定发布的《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国民经济各类产业部门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划分为一般允许的领域、鼓励进入的领域、禁止进入的领域和限制进入的领域。禁止类产业包括国防军工产业、国家战略资源产业、国计民生产业、特定运输业、自然垄断行业等。限制类产业允许进入,但不允许外资控股,并设有其他限制性条件。鼓励类产业包括环保产业、基础性设施产业、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的产业;鼓励外商投资西部地区的优势产业,放宽外商投资西部地区的股份比例和行业限制等。《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由我国商务部等六部委制定。作为国家指导国民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它是外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外商投资活动的强制性规范,应予以承认其法律效力。此外,邮政法、铁路法、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煤炭法、汽车产业政策、电信产业政策等专业性行业立法,也对本产业外资市场准入进行了制度规范。
中外合资企业法、中外合作企业法和外商独资企业法,简称三资企业法,较为全面地规定了外资市场准入制度。在合资企业方面,合资企业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外国合资者的投资比例一般不低于25%;合资各方按注册资本比例分享利润和承担风险及亏损。合资企业各方可以以现金、实物、工业产权等进行投资;外国合资者投资的技术和设备必须确实适合我国需要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在合作企业方面,设立合作企业的申请需将中外合作者签订的协议、合同、章程等报国务院商务部主管部门或国务院授权的部门和地方政府审查批准;中外合作者的投资或提供的合作条件可以是现金、实物、土地使用权、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和其他财产权利;中外合作者应按法律法规规定和合作企业合同约定,如期履行缴足投资、提供合作条件的义务。在外商独资企业方面,设立外商独资企业的申请由国务院商务部主管部门或国务院授权的机关审查批准;外资企业在批准的经营范围内所需的原材料、燃料等物资可以在国内市场或国际市场按公平、合理的原则购买。
我国《反垄断法》第31条明确规定,对外资并购进行反垄断审查和国家安全审查两种不同性质的审查。外资并购反垄断审查制度适用于经营者的集中,其宗旨主要是防止垄断、维护市场有效竞争。通过对达到法定标准的经营者集中进行审查,防止形成垄断性市场结构和排除限制竞争的集中效果,以维护市场有效竞争。我国2006年发布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规定》第12条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并取得实际控制权,涉及重点行业、存在影响或可能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因素或导致拥有驰名商标或中华老字号的境内企业实际控制权转移的,当事人应向商务部申报。”可见,国家安全审查制度旨在通过国家经济安全审查,依法排除外国政府或企业对涉及本国经济命脉及重要产业的介入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