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易救济措施:现状与问题
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5-07-19
中国贸易救济措施的现状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贸易救济措施的受害国之一,每年都面临大约60起针对出口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调查。与其他成员国相比,中国在这方面的案件数量居首位。然而,中国国内的贸易救济措施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迄今为止只有30起反倾销案和1起保障措施案,并且还没有反补贴案。
问题分析
1. 反倾销工作力量薄弱与发达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在反倾销法制建设方面落后近100年,反倾销的实践也晚了近20年。当其他国家已经熟练运用规则保护自身产业安全时,中国才刚刚开始学习相关规则。与此相应的是,从事反倾销立案、调查和裁决工作的人员数量也存在巨大差距。美国目前有600多名反倾销调查官员,而中国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数量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2. 企业反倾销意识不强国内许多企业对倾销和反倾销了解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尽管浙江是一个市场大省,但只有少数几家涉案企业对反倾销工作有一定的认识。大多数企业普遍缺乏运用世界贸易组织(WTO)允许的贸易救济手段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实际上,一些企业明知自身产品受到倾销损害,但由于规模较小、市场占有率不高,对此问题并没有足够重视。少数企业由于不愿承担高额诉讼费用而放弃起诉。更有一些企业抱着“搭便车”的想法,等待其他企业起诉成功后再获利。这些情况严重削弱了企业申请立案的积极性。3. 政府及社会中介机构的支持和服务力度不够反倾销工作需要企业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并需要一支精通反倾销法律和实务的队伍,以及与律师和反倾销调查官员的密切合作。由于企业缺乏反倾销专业人才,并且得不到社会公共财政的支持和法律援助,再加上目前大部分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与反倾销立案、调查的要求相脱节,导致企业对反倾销望而却步、知难而退。
结论
为了提高中国贸易救济措施的效力,需要加强反倾销工作力量,提高企业对贸易救济的意识,以及增加政府和社会中介机构的支持和服务力度。只有通过这些努力,中国才能更好地运用贸易救济措施保护自身产业安全和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