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与工伤赔偿
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4-12-24
交通事故与工伤赔偿
一、交通事故赔偿和工伤赔偿的概念分析
根据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和工伤事故损害赔偿纠纷被归类为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然而,从法理上来看,交通事故和工伤事故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二者在定义标准上存在差异,因此在位阶上无法进行直接比较。准确来说,交通事故中的一部分属于工伤事故,而工伤事故中的一部分是由交通事故引起的,两者的范围有所交叉,但并不能完全涵盖对方。
二、不同人身损害案件的处理方式
根据不同人身损害案件的性质,国家规定了不同的处理方式和赔偿计算方法。医疗事故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处理,铁路旅客运输损害赔偿纠纷和航空旅客运输损害赔偿纠纷分别按照铁路法和航空法处理。对于普通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纠纷,法律并没有做出特殊规定,一般认为应当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处理。至于工伤案件,具体处理方式由《工商保险条例》规定。对于该条第十二款的解释存在争议,有一种观点认为,赔偿权利人在获得工伤赔偿后,仍然可以向第三人主张赔偿权,即权利人可以获得双倍赔偿。另一种观点认为,在不存在第三人的情况下,应采用替代模式,即完全由工伤赔偿代替普通人身损害赔偿;在存在第三人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选择工伤赔偿或普通人身损害赔偿之一种方式主张权利,而不能同时行使两者,以免违反公平原则。从司法实践来看,大多数案件支持受害人的双倍赔偿请求。根据现有法律规定,笔者支持权利人可以获得双倍赔偿,但从长远立法角度来看,这一制度安排需要进行必要调整。
三、未来立法及个人分析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王利明教授主持起草的《民法典草案建议稿》第1995条和第1996条的规定,劳动者在执行职务过程中若非因第三人行为受到人身伤害,可以先向保险人请求工伤保险补偿,再就工伤保险补偿与实际财产损失差额以及精神损害向用人者主张侵权损害赔偿责任。若劳动者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因第三人行为受到人身伤害,应先请求工伤保险补偿,再就工伤保险补偿与实际财产损失差额以及精神损害不足的部分向行为人主张侵权损害赔偿责任。该草案似乎采取的是一种补充模式。在笔者看来,工伤损害赔偿是从普通人身损害赔偿发展而来,经过几百年的法治发展,工伤损害赔偿经历了过错责任到无过错责任的演变,其中部分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普通人身损害有所不同。然而,工伤赔偿的“侵权赔偿性质”并未根本改变,其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对受害人提供救济,体现对劳动者的特殊保护。因此,工伤保险救济制度必须体现这一立法目的。若工伤赔偿数额低于普通民事赔偿数额,说明工伤保险制度存在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工伤赔偿数额低是因为工伤赔偿不考虑受害人的过错。然而,实际上以降低赔偿数额的方式变相实现了过错赔偿,或者说仍然采用了过失相抵制度。这种制度不仅使有过错的职工无法享受工伤无过错赔偿,也使无过错的职工无法享受无过错赔偿,与劳动法的发展趋势不符。在我看来,工伤赔偿低于普通民事赔偿的客观事实确实存在,其主要原因是工伤赔偿标准过低。因此,适当提高工伤赔偿标准是相应的对策。由于工伤赔偿和普通民事赔偿的目的都是为了给权利人提供侵权损害救济,因此在保证权利人获得赔偿救济后,不应允许权利人获得双倍赔偿。由于国家对工伤赔偿承担充分保障,故权利人在国家社会保险机构支付工伤赔偿后,不应再获得其他同类民事侵权赔偿。对于未缴纳工伤保险导致无法获得国家社会保险部门工伤赔偿的情况,权利人可以向用人单位和侵权人同时主张民事赔偿,但两者承担的不是真正连带债务。根据不真正连带债务理论,权利人同样不能获得双倍赔偿,只能从两者获得充分赔偿。在这类案件中,最终责任在侵权人,即用人单位需要赔偿,权利人可获得追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