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合同的风险防控手段是什么
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3-10-11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事业的发展,在目前也有很多的公司从事国际贸易业务,需要签订国际贸易合同。国际贸易合同跟国内贸易合同面对的问题跟风险又会不一样,最好是能够提前的去了解跟防控相关风险问题。手心律师网小编为你讲解这方面知识。
国际贸易合同的风险防控手段
一、加强对买卖合同的管理
在单位(企业)内部加强对买卖合同或其他经济合同的管理,可以帮助单位(企业)按照合同科学安排各项相关工作,及时解决合同签订和履行中存在的问题,防范不法分子利用合同进行欺诈。具体的管理措施包括:
- 设置必要的买卖合同管理机构,有主要领导挂帅,有专职的合同管理员。其主要任务是负责检查、监督和指导、审核各类合同的签订、履行,参与每份买卖合同的可行性研究,审批对外签订的重大买卖合同等。
- 制订科学完善的买卖合同管理制度,包括各类相关人员和部门的工作责任制度,签约审查制度,监督检查制度,考核归档制度等。
- 管理买卖合同示范文本和合同专用章等。
二、签订买卖合同前的反欺诈
签订买卖合同前进行反欺诈审查是对签订买卖合同的主体进行审查。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审查:
- 审查对方有无民事行为能力,包括公民和法人两方面的审查。
- 审查对方的信誉。
- 审查对方的履约能力。
- 审查合同承办人的资格。
三、签订买卖合同时的反欺诈
在签订买卖合同时,需要进行反欺诈审查。主要任务包括对合同的形式、主要条款、签字盖章以及担保和相关手续的审查。
四、履行买卖合同中的供方反欺诈
供方在履行买卖合同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以确保能在交付货物转移所有权之后顺利获取需方支付的价款:
- 采取托收承付结算方式的,需方拒付货款时,供方可以申请对方开户银行进行说服。经银行说服无效,银行可以强制扣款。
- 在交货时,根据合同约定,供方可以要求需方提供担保。如果需方不提供担保,供方可以拒绝交付货物。
- 在买卖合同中约定申请仲裁的情况下,供方不得先向人民法院起诉,而必须先申请仲裁。在买卖合同中约定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情况下,供方可以选择一个法院提起诉讼。
五、履行买卖合同中的需方反欺诈
需方在履行合同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以确保取得依照合同约定供方交付的货物:
- 根据合同规定,供方不先行交付货物,需方不必支付货款。
- 根据合同规定,在需方支付货款之后,供方才履行交货义务的情况下,如果供方在签订合同后履行合同前财产状况恶化,需方有权要求供方先行交货或提供担保。
- 根据合同规定,在供方先行交付货物而后需方才支付货款的情况下,如果供方提供的货物质量有缺陷,需方可以采取相应措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如果供方通过欺诈手法骗取定金或预付款,需方可以及时向法院起诉,并申请财产保全。
- 在供方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的情况下,需方可以与供方协商要求承担违约责任,如果协商不成,需方可以根据合同约定申请仲裁或向法院起诉。
出口贸易合同风险
根据引起风险的原因,出口贸易合同风险可以分为贸易合同法律效力风险、交货与合同不符风险以及利用合同条款进行欺诈的风险。
一、贸易合同法律效力风险
贸易合同法律效力风险是指进出口贸易双方对合同的成立与否存在不同理解而引起的纠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 合同主体不合法导致合同无效。
- 合同成立程序不合法导致合同无效。
- 合同的目的和约定违反了法律的规定,或侵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导致合同无效。
二、交货与合同不符风险
交货与合同不符风险是指在实际履行合同过程中,由于买卖双方对合同条款的理解差异或履行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交货与合同不符,引起合同纠纷。主要包括以下情况:
- 货物品质与合同规定不一致。
- 交货数量与合同规定不一致。
- 货物的包装与合同不符。
- 货物规格与合同不同。
- 交货地点纠纷等。
三、利用合同条款进行欺诈的风险
利用合同条款进行欺诈是指合同当事人利用合同中的品质条款、违约条款、担保条款和索赔条款等进行欺诈。合同欺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 合同当事人没有履约能力的欺诈。
- 合同当事人有履约能力的欺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