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7 更新时间:2024-11-29
时效是指一定的事实状态经过一定时间后赋予法律上的效力。时效的成立有三个要素:事实状态的存在、持续的时间以及引起法律后果。事实状态是指占有财产或不行使权利等客观情况,而持续的时间是指这种状态经过一定时间无间断地存在。当事人在一定时间内未行使权利或请求保护,将会导致法律上的变化,即取得或丧失权利,或其权利不受法律保护。
国家赔偿时效是指国家赔偿的请求权人,在其权利受到国家公务行为侵害时请求保护的期限。这是法律规定的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赔偿请求权的保护期。确定国家赔偿时效的期间和起算方法对于保护赔偿权利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国家赔偿时效分为三种:请求时效、诉讼时效和申请时效。请求时效是指向赔偿义务机关请求赔偿的时效,诉讼时效是指向人民法院提出行政赔偿诉讼的时效,申请时效是指申请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作出刑事赔偿决定的时效。
根据法律规定,请求人向赔偿义务机关请求赔偿的时效为两年。这个时效是指行使国家赔偿请求权的时效,而不是诉讼时效。对于单独提起的赔偿请求,请求人必须在两年内行使请求权,否则将丧失请求赔偿的权利。
在请求赔偿后的2年内,请求人还需要适用有关请求复议、提起诉讼和申请赔偿决定的时效。这些时效规定的具体期限根据不同的赔偿程序而有所不同。例如,对于单独提起的行政赔偿请求,先行处理程序的期限为2个月,处理不成后提起诉讼的期限为3个月。而对于刑事赔偿和非刑事司法赔偿,先行处理和复议程序的期限分别为2个月,申请赔偿决定的期限为30天。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时效并不包括在2年赔偿请求权时效内。2年赔偿请求权时效仅指请求人提出赔偿请求的时效,而在处理程序开始后,请求人必须遵守相应的处理和复议程序的法定期限,不再考虑2年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