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销售欺诈案件中的双倍赔偿规定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消费权益 > 消费者权益法 > 消费权益法规法律知识

房屋销售欺诈案件中的双倍赔偿规定

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2-06

 
320568

商品房纠纷应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作为一种商品,商品房受市场因素的影响,买卖双方协商进行交易,属于消费者为满足生活需求购买和使用的商品。因此,在处理房地产纠纷时,应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根据该法第49条的规定,如果开发商在房屋买卖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消费者有权要求增加赔偿,赔偿金额为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对商品房买卖中的欺诈行为的判断标准

对于一般商品而言,要判断经营者的行为是否构成欺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行为的手段: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的规定,判断欺诈行为应采用客观方法,即根据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时所采用的手段来判断。其中列举了一些典型的欺诈行为,如销售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等。
  2. 行为的后果:《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目的是遏制经营欺诈和维护市场秩序,因此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实施制裁的必要条件。并不要求实际损失或损害的发生。只要经营者的行为足以误导消费者,就可以认定为欺诈。
  3. 行为的主观方面:欺诈是指掩盖事实真相、误导消费者上当受骗的行为。《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规定了五种情况下经营者无法证明自己确非欺骗、误导消费者而实施欺诈行为的,应承担法律责任。然而,对于商品房这种特殊商品,由于其生产周期长、环节多、价格高等特点,不能简单地依据以上几个因素将某些开发商的行为定性为欺诈并要求双倍赔偿。

商品房买卖中的欺诈行为的认定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以下情况可以认定为商品房买卖中的欺诈行为:

  1. 销售现房时,将伪劣房屋冒充合格甚至优质房屋进行销售。
  2. 销售现房时,故意隐瞒房屋真实面积,以获取暴利。
  3. 将一般合格房屋冒充优质工程,从而骗取优质工程加价。
  4. 销售明知不能进行公开销售的房屋。
  5. 以虚假宣传的最低价、清盘价等欺骗性价格进行销售。
  6. 故意隐瞒开发商真实身份,或冒充其他开发商名义销售。
  7. 采取雇佣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诱导。
  8. 利用大众媒体进行不可实现的虚假宣传。

如果开发商在销售商品房的过程中存在以上情况,并且是故意或明知的,购房者可以以开发商的欺诈行为为由,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要求其双倍赔偿。

延伸阅读
  1. 房屋买卖房款逾期怎么算
  2. 土地租赁合同是否适用专属管辖
  3. 房产买卖纠纷律师费有没有标准
  4. 卖房违约金的法律规定
  5. 卖房合同违约赔偿责任

消费者权益法热门知识

  1. 购物平台商家刷好评删恶评怎么罚款
  2. 快递被挤压坏商家可以不赔吗
  3. 消费者权益发生争议的解决方法
  4. 维修家电勿忘索要维修凭证
  5. 消费者协会进行调解投诉的程序有哪些
  6. 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7. 消费者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维权
消费者权益法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