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0 更新时间:2024-02-16
行政复议是指根据法律规定,当行政机关与相对一方当事人发生争议时,由该机关或其上级机关对引起争议的决定进行复查的制度。行政复议是解决行政纠纷的一种途径,与司法途径并行。
按照传统法学的原则和国家机关的职能分工,裁决纠纷应当是司法机关的职能,而行政机关的职能是对国家公共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然而,行政复议的存在也有其必要性,因为行政纠纷具有以下两个特殊性:
首先,行政纠纷起因于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行政机关是一个层级节制的体系,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负有指挥、监督的职责,它可以撤销、改变下级行政机关违法、不当的行政决定。因此,行政复议的存在是为了维护统一的行政所必需的。
其次,行政纠纷涉及到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行政管理的许多领域都涉及到专业、技术知识,如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医药管理等。解决这些行政纠纷必然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专业技术问题,需要由拥有专家的行政机关来进行裁决。
行政复议一般包括复议申请、审查、审理和裁决几个阶段。
首先是申请阶段。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有权在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15日内向管辖权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复议。申请复议应当符合一定的条件,包括申请人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直接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申请人;有具体的复议请求和事实根据;属于申请复议范围;属于受理复议机关管辖;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其次是审查阶段。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复议申请书之日起10日内对复议申请进行审查。如果复议申请符合规定,则予以受理;如果不符合规定,则裁决不予受理并告知理由;如果复议申请书未载全内容,则应当发还申请人,限期补正。
然后是审理阶段。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复议申请书之日起两个月内对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复议决定。
最后是裁决阶段。复议机关经过审理后,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复议决定。复议决定可以维持原决定、要求被申请人补正程序上不足、要求被申请人履行法定职责,或者撤销、变更具体行政行为。复议机关应当制作复议决定书,其中应当载明相关事项。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的范围包括了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作出的行政处罚行为的所有方面。具体行政行为包括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以及限制人身自由或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
总之,行政复议作为解决行政纠纷的一种途径,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程序。它能够保证行政纠纷的客观、公正、正确解决,同时也能够更好地适应行政活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