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加超过执行时效的申请,处理方式为强制执行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 > 民诉法法律知识

追加超过执行时效的申请,处理方式为强制执行

点击数:38 更新时间:2024-06-20

 
316498

我国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对申请执行时效的规定

根据我国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五条的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对于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和中断,适用法律中有关诉讼时效中止和中断的规定。这一修改改变了原来民事诉讼法关于执行期限为除斥期间的规定。因此,债权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时,法院应当审查其是否在法定期限内申请。如果超过2年执行时效,法院应如何处理?本文将根据不同情况对此进行分析。

一、当事人超过2年申请执行,没有主张执行时效中止或中断

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没有提出执行时效中止或中断的事实理由,法院在立案审查时也没有发现该执行案件存在中止或中断情形,法院应当不予受理。

二、当事人超过2年申请执行,主张或提出了执行时效中止或中断的情形

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应当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五条的规定认真审查引起申请执行时效中止或中断的事实和证据,并据此决定是否立案执行。在执行立案阶段的审查中,不必过于严格,提交的证据也不需要达到确实充分的程度。否则,将违背民事诉讼法新增中止和中断规定的立法初衷,不利于对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由于立案阶段的审查和执行过程中的认定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为防止今后当事人将法院最终认定已超过执行时效的法律后果推向法院,引起涉诉信访,法院应当向当事人释明。如果法院最终认定没有中止或中断的事由,产生的不利后果将由申请人承担。在实践中,可以采用执行时效风险告知书或要求当事人作出超过2年时效申请执行风险承诺书等方式进行有效预防。

执行时效中止和中断的情形

根据民法通则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引起申请执行时效中止的事由包括不可抗力和其他障碍两种情形,引起申请执行时效中断的事由包括债权人向法院申请执行、当事人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当事人一方提出履行要求、债务人同意履行义务等四种情形。其中,当事人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已经充分说明一方有提出履行要求或债务人有同意履行义务的意思表示,因此理所当然地包括在第三种和第四种情形之内。在具体认定时,还可以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

对于执行时效中止或中断的不同认定的处理方式

在执行过程中,如果法院最终认定该案件发生了中止或中断的情形,即与当初立案时审查的结果一致,那么处理方式与在法定期限内申请执行的情况完全相同。然而,如果法院在执行过程中最终认定该执行案件没有发生执行时效中止或中断的情形,即与当初立案时审查的结果不一致,应当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三条第六项的规定,裁定终结执行。因为该执行案件是否发生中止或中断的情形已经由司法机关进行了确认,不存在恢复执行的问题,所以应当终结执行。

延伸阅读
  1. 民事调解书的有效期限
  2. 酒店欠债不还怎么办
  3. 欠债被起诉的法律后果
  4. 贷款担保的诉讼时效
  5. 刑事附带民事申请强制执行的时效过了怎么办?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热门知识

  1. 财产案件中的诉讼费用计算方法
  2. 书记员的司法行政地位
  3. 法庭上的录音合法性问题
  4. 轻微伤抓人的追诉期限
  5. 危险货物车辆未配备押运员的法律处罚
  6. 纪律检查委员会: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
  7. 民事经济追溯期限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诉讼文书合同下载

  1. 离婚房产分割起诉状范本
  2. 抚养权起诉状范本
  3. 行政答辩状范本
  4. 劳动仲裁先于执行申请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