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1-05
目前,我国处理劳动争议的机构包括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地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地方人民法院。
1. 协商(和解)
(1)双方当事人协商达成一致后,应当签订书面和解协议。和解协议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
(2)和解协议经仲裁庭审查,程序和内容合法有效的,仲裁庭可以将其作为证据使用。但是,当事人为达成和解的目的作出妥协所涉及的争议事实的认可,除外。
2. 调解
(1)调解委员会由劳动者代表和企业代表组成,人数由双方协商确定,劳动者代表由工会委员会成员担任或者由全体劳动者推举产生,企业代表由企业负责人指定。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工会委员会成员或者双方推举的人员担任。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没有提出调解申请,调解委员会可以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主动调解。
(2)调解协议书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经调解员签名并加盖调解委员会印章后生效。生效的调解协议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
3. 仲裁
(1)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工会代表和企业方面代表组成。仲裁时效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2)举证责任倒置原则适用于劳动争议仲裁。证据由用人单位掌握的,由单位举证,否则单位承担不利后果。劳动者主张加班费的,应当就加班事实的存在承担举证责任。但劳动者有证据证明用人单位掌握加班事实存在的证据,用人单位不提供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不利后果。
4. 诉讼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同一仲裁裁决同时包含终局裁决事项和非终局裁决事项,当事人不服该仲裁裁决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按照非终局裁决处理。
劳动纠纷是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的争议。劳动关系当事人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劳动者主要指与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职工和与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职工。用人单位指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及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等与劳动者订立了劳动合同的单位。不具有劳动法律关系主体身份者之间所发生的争议,不属于劳动纠纷。
劳动纠纷涉及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是为实现劳动关系而产生的争议。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的内容包括就业、工资、工时、劳动保护、劳动保险、劳动福利、职业培训、民主管理、奖励惩罚等。
劳动纠纷既可以表现为非对抗性矛盾,也可以表现为对抗性矛盾,而且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一般情况下,劳动纠纷表现为非对抗性矛盾,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以上是关于处理劳动纠纷的机构、程序以及劳动纠纷的特征的解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法律问题需要咨询,请联系我们的专业律师,我们将为您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