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与诈骗的法律区别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合同诈骗罪法律知识

合同诈骗与诈骗的法律区别

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1-20

 
312922

合同诈骗与诈骗的区别

主观故意的时间点不同

合同诈骗罪和普通诈骗罪在犯罪的主观方面都必须是故意,过失不构成犯罪。然而,合同诈骗犯罪的行为人主观故意产生的时间有着特殊之处。合同诈骗故意产生的时间既可能是行为人实施行为的最初,也可能产生在其他合法行为进行的过程中。换句话说,行为人可以在签订合同之初就已经产生了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也可以是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使行为人萌生了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故意。

后一种情况是合同诈骗犯罪的一个突出特征,并且其表现方式和手段多种多样,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对侦查取证的要求极为细致、严格。而普通诈骗犯罪的犯罪故意均产生于行为之初,其犯罪的临界点都发生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诈骗手段实施之前。换句话说,行为人往往是在产生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犯罪故意之后,才通过各种诈骗手段将自己的意图付诸实施。这与合同诈骗前一种情况相似。

合同诈骗的定义

合同诈骗是指行为人必须通过使对方当事人受欺诈而陷入错误,并因此为意思表示,从而与之签订或履行合同的行为,同时具备欺诈行为。欺诈行为可以表现为以一定的方法故意使对方当事人陷入错误,也可以表现为以一定的方法故意阻碍对方当事人使其发生错误。欺诈行为可以表现为积极的作为方式,也可以表现为本应作为而故意不作为的方式。受欺诈人因受欺诈而陷入错误。

在合同诈骗中,错误是指对合同内容及其他重要情况的认识缺陷。例如,误将劣质产品认为是优质产品,误将有重大瑕疵的标的物认为无瑕疵,误认为欺诈人有履行合同的能力等等。这种错误必须是因欺诈人的欺诈行为所致,即受欺诈人陷入错误与欺诈人的欺诈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受欺诈人因听其描述、看之样品而被蒙蔽,与之签订或履行合同。错误的认识必须是进行意思表示的直接原因。

合同诈骗能否保释

申请取保候审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如果合同诈骗罪符合条件,则可以取保候审,但具体还需要根据具体案情进行分析。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可以对以下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

  1. 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2. 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3. 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4. 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以上是关于合同诈骗与诈骗的区别的相关介绍。在签订合同时,建议注意合同的具体条款和相关细节,同时要多了解相关知识,避免遇到诈骗行为,影响正常生活。如果有不明白的问题,建议咨询专业律师。

延伸阅读
  1. 民事合同欺诈与合同诈骗罪
  2. 合同诈骗与经济纠纷
  3. 民事欺诈和合同诈骗罪的区别是什么
  4. 合同欺诈与诈骗区别
  5. 民事合同欺诈与合同诈骗罪的联系与区别

合同欺诈热门知识

  1. 合同诈骗罪的司法认定
  2. 合同诈骗罪及处罚
  3. 代理被害人郑某某、沈某某,为合同诈骗罪被害人成功挽回损失案
  4. 签订制作合同不履行被解除 歌手张咪被判连带赔偿
  5. 合同诈骗罪追诉期限规定
  6. 合同诈骗罪的追诉期是多久
  7. 构成合同诈骗罪的要件有哪些
合同欺诈知识导航

合同纠纷解决方案

  1. 如何签订委托合同
  2. 乘人之危的合同效力待定
  3. 重大误解的合同可撤销可变更
  4. 一方迟延履行,另一方享有合同解除权
  5. 情势变更对合同的影响
  6. 合同预期违约的解除权
  7. 如何订立合同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