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6 更新时间:2023-10-25
互联网的发展给法律领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其中与互联网纠纷相关的管辖权问题尤为复杂。就平等主体间的关系而言,互联网纠纷主要涉及合同和侵权两大类。在确定与网络相关的合同争议的管辖权方面,通常将合同分为商家间合同和消费合同。
商家间合同是不同商家之间通过网络方式订立的提供货物或服务的合同,可分为离线履行和在线履行两种情形。对于离线履行的合同,按照海牙国际私法会议的规定,根据合同的类型和履行地可以确定管辖权。而对于在线履行的合同,目前尚无统一的观点。有学者认为,在线履行合同的管辖权应该根据信息移交地来确定,即电子信息或数据的发出地。然而,如何确定发出地仍然是一个困难的问题。
消费合同是网络商务中经营企业与消费者之间通过网络订立的电子合同。在确定消费合同的管辖权时,目前各国适用的主要原则是产品或服务消费地规则和产品或服务提供地规则。产品或服务消费地规则是指根据消费者所在地国法院行使管辖权,而产品或服务提供地规则是指只有信息、产品或服务传送源所在地国家的法院才能行使管辖权。然而,由于互联网的全球化和虚拟性,确定消费者的确切地理位置是困难的,这导致了管辖权的不确定性。
针对互联网纠纷的管辖权问题,一些国际组织和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解决方法,如基于目标消费者的管辖权原则和网上解决途径。然而,这些方法尚未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实施。
欧盟在电子商务争议管辖权方面的立法发展主要体现在消费合同方面。为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欧盟于2000年12月22日通过了《民商事案件管辖权和判决执行的条例》,该条例于2002年3月1日生效。该条例是在原来1968年的《布鲁塞尔公约》的基础上修改完善的,特别是为了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而制定的。
根据该条例,在对消费合同的管辖权问题上,仍然保留了被告住所地管辖的一般原则。同时,增加了有关消费合同管辖权的特别规定,即在有消费者参与订立的合同出现争议时,消费者可选择自己的住所地成员国法院提起诉讼,也可在商家住所地成员国的法院提起诉讼。而当商家针对消费者提起诉讼时,他只可在消费者住所地成员国的法院提起。但是,该特别规则的适用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在合同签订前,企业在消费者住所地国曾向消费者发出特定的邀请或广告;(2)消费者在其住所地国为了合同的达成采取了必要的措施。
对于网上侵权行为而言,侵权行为地的地理位置的确定同样面临难题。由于网络的全球性、开放性和虚拟性,使地域与国籍在网络环境下变得模糊和不重要,因而传统的以地域和当事人的国籍为管辖权基础的原则在电子商务案件中适用困难或根本无法适用。
海牙国际私法会议的《民商事纠纷的国际管辖权和外国判决的承认与执行公约》规定了侵权行为发生地和损害结果发生地两项管辖原则。尽管该两原则能否贴切地适用于网络环境中的侵权,专家们尚有争议,但侵权行为发生地的法院的管辖权还是得到认可的,只要没有证据证明侵权行为人无法合理预见其侵权后果或类似结果。同样,如果侵权行为被害人在侵权行为发生地国拥有惯常居所,则不论侵害结果发生于任何国家,侵权行为发生地国法院均有管辖权。其他情况下,则应由损害结果发生地法院行使管辖权。
从确定管辖权的角度看,网络环境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是,确定当事人的具体位置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在有些情况下是不可能的。有鉴于此,一些学者提出,侵权纠纷管辖权不应以固定的规则确定在唯一的法院。
计算机网络是由多台计算机通过电缆等连接起来的系统,而互联网则是全球计算机网络中最大的网络。在互联网上,服务器代表各个网络响应本地网内的客户机请求,提供数据或向外部网络请求数据并将数据返回给本地网的客户机。用户能够连接互联网并进行信息交换完全依赖于网络服务接入商(ISP)的服务器相互连接构成的网络。一般用户必须通过某种方式连接到接入商的服务器才能加入互联网。目前的网络结构中,接入商分为一级接入商和二级接入商。一级接入商通过专用线与国外一级接入商直接连接,而二级接入商则需要通过一级接入商与国外网络相连。一般来说,一级接入商在一个国家区域内只有几家,大多数接入商都是二级接入商。互联网的中心是一级接入商之间的网络,然后二级接入商、企业、学校等中等规模的网络加入,最后个人用户加入二级接入商的网络。
互联网中的每个计算机终端都有一个唯一的IP地址,而IP地址的变更需要通过ISP的程序进行,使得IP地址具有一定的确定性和稳定性,成为确定管辖权的连结点。然而,尽管IP地址对计算机来说是唯一的,但对于用户来说却是抽象且难以记忆的。因此,互联网引入了域名作为字符形式的地址。当用户以域名方式访问某台主机时,域名系统将域名翻译成对应的IP地址,并通过IP地址与该主机联系。通过输入域名地址(网址)在浏览器的地址栏中,用户可以打开某个服务器上的文档。
互联网中的每个IP地址都是唯一的,并且其变更需要通过ISP进行,使得IP地址具有一定的确定性和稳定性,符合行使管辖权的根据,能够成为确定管辖权的连结点。然而,尽管IP地址对计算机终端来说是唯一的,但对其识别仍然需要一定的技术手段,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有学者提出使用IP地址指向的网址作为确定管辖权的连结点。网址类似于地理空间中的居所,直观、简明,易于识别,与网络服务提供商所在地理管辖区域建立了联系,能够担任连结点的职责。
然而,要使网址能够充分发挥行使管辖权的根据,还需要结合网址的性质和网址所有人通过网址从事的活动。根据大多数国家的实践,网址可分为被动型和交互型。被动型网站仅在网站上发布信息供用户访问和浏览,不能构成行使管辖权的根据。但如果被动型网站针对特定法院地从事充分、积极的活动,如通过公共方式招揽生意,就能成为行使管辖权的根据。交互型网站允许用户与主机相互交换信息,该类网址能否作为行使管辖权的根据取决于信息交流的程度和商业性质。如果明显利用互联网针对特定法院地从事商务活动,如通过网络与特定法院地的居民签订合同或约定通过网络反复传送电子文件,就成为该法院行使管辖权的根据。
根据美国的实践经验,确定网络相关争议的管辖权时,通常将网址与其他相关因素结合考虑。目标要素包括网络活动是否明确指向法院地,而效果因素则包括网络活动是否在法院地造成了一定影响。
例如,在S.Morantz,Inc.v.Hang&ShineUltrasonics,Inc.案中,被告通过网站与宾夕法尼亚州居民进行了少量交易,但并未专门指向该州,因此法院认为自己没有管辖权。而在OnlinePartners.Com,Inc.v.AtlanticnetMediaCorporation案中,被告在加利福尼亚州拥有网上服务业务的用户,并且在网上向同性恋者提供相关资料,因此法院认为其将加利福尼亚定位为目标市场,自己具有管辖权。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的迈克尔·盖斯特教授认为,不能仅仅将网址作为行使管辖权的唯一依据,而应综合考虑其他因素。这是为了避免过于依赖网址或附加缺乏操作性的因素来确定管辖权而带来的问题。
具体而言,应考虑当事人是否通过合同预先同意特殊管辖权、是否采用地理上的辨认技术来避免特定管辖、以及当事人是否知道或应当知道在线活动的地理位置。
尽管目前网址尚不能单独成为确定管辖权的基础,但互联网络派生的新的连接因素如ISP和网址等将成为法院在确定网络管辖权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目前解决网络相关争议的管辖权冲突的方法尚处于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阶段。由于互联网是新发展起来的事务,各国司法实践仍未完全脱离传统的管辖权理论。因此,在网络案件中,传统的管辖权理论仍然适用,只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修改。
美国和欧洲代表不同的法系,有着不同的法律文化。虽然二者各具特色,但在一些基本原则上却是一致的,反映了国际社会在网络相关争议的管辖权问题上存在一定共识。
当事人协议选择争议解决的法院,这一传统原则在电子商务中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相关判例和立法明确了这一原则。
在电子商务中出现了网址、访问等作为管辖权根据的可能性。随着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出现新的连接点。
尽管电子商务削弱了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力量对比,但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在电子商务的管辖中仍然可以享受特殊的保护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