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3-11-21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工伤职工在停止工作、接受工伤治疗期间,包括住院期间和出院后的休养期间,被称为停工留薪期。在这期间,工伤职工应当维持原有的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并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工伤职工的停工留薪期应当根据其就诊的医疗机构或工伤康复机构出具的休假证明来确定。如果停工留薪期超过12个月,需要经过设区的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确认。设区的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确认将成为最终的结论。
《工伤保险条例》对于停工留薪期的“原工资”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不同地区有两种主要的计算方法:一是指加班费之外的工资;二是指受伤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如果用人单位不按法律规定支付工伤职工的停工留薪期工资,工伤职工可以通过劳动争议仲裁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根据《广东省工伤保险条例》第66条的规定,原工资福利待遇是指工伤职工在本单位受工伤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福利待遇。如果工伤职工在本单位工作不足12个月,将以实际月数计算平均工资福利待遇。
根据《关于工伤保险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四条的解释,工伤职工在《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三条中提到的“原工资福利待遇”应当理解为“职工在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前正常出勤情况下应享受的工资福利待遇(不包括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
在我国,劳动法律对于劳动者在遇到工伤时进行了相应的保护。在工伤期间,相关劳动者的原有工资待遇将保持不变,并按照正常的发放方式进行支付。同时,对于相关劳动者的工伤损害也会进行相应的补偿,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