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名出资的法律风险如何规避
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7-11
或是基于规避法律对于投资之规制的考虑,或是出于不愿公开自身经济条件之目的,不少投资人会选择采取隐名出资的方式进行投资或设立公司。因而,隐名出资在股东身份确认、投资权益归属、股东显名以及股权转让等诸多方面引发纠纷。
隐名出资的法律风险及规避方法
律师解读
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之间主要体现为一种意定的合同关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第二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当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订立合同,并约定实际出资人出资并享有投资权益,以名义出资人为名义股东时,该合同应被认定为有效,除非存在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情形。
律师提醒
在实践中,口头约定而无书面合同的情况较为常见,这是隐名股东面临的法律风险之一。由于缺乏书面合同作为证据,隐名股东很难证明其与显名股东之间存在委托持股的关系。此外,对于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的关系,有不同的认定,包括"委托持股合同关系"、"委托投资合同关系"和"股权代持关系"等,这些不同的定性在法院审理中会产生差异。因此,在实践中,首先要重视签订合同,并明确合同的性质,以规避相关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