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司法中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影响与应用
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1-04
新公司法中股东代表诉讼制度
一、股东代表诉讼的定义
根据新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当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存在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公司章程规定的情形时,连续一百八十日以上单独或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书面请求监事会或不设监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监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同样地,当监事存在违规行为时,上述股东可以书面请求董事会或不设董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执行董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监事会、不设监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监事,或者董事会、执行董事拒绝提起诉讼,或者在收到请求后三十日内未提起诉讼,或者情况紧急、不立即提起诉讼将会对公司利益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时,上述股东有权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特点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是新公司法修改的一大亮点,也被称为派生诉讼或代位诉讼。它是指当公司怠于通过诉讼手段追究有关侵权人员的民事责任及实现其他权利时,具有法定资格的股东为了公司的利益而依据法定程序代公司提起的诉讼。这一制度对我国的司法实践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因此在具体操作中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
三、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解读
首先,对于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中的“可以”一词,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它是属于强制性条款还是任意性条款?考虑到新公司法提倡公司意思自治原则,有人可能认为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是针对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甚至是控股股东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公司章程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且公司怠于向侵害者提起诉讼而使其他小股东利益受损或可能受损时,由小股东代表公司提起的诉讼。从诉讼本身的利害关系方面来看,它是股东及公司之间的一种内部纠纷,应由公司自身解决,不宜有司法机关介入。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可以避免浪费司法资源。表面上看,这种理解有其合理之处,但是考虑到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特殊性,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设立初衷是为了保护小股东的利益,小股东在整个诉讼程序中处于弱势地位。正因为他们的权益容易受到控股股东及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侵害,才设立了这一权利,以维护公司内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平衡。如果这一制度只是作为公司内部的一种任意自治机制,那么它的设计目的也就失去了意义。小股东仍然处于被动状态,他们的诉讼权利只是虚设,并无实效。因此,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应被理解为强制性规范。其次,该条款规定了提起诉讼的股东的资格要求,即持有公司股份达一百八十日以上单独或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东。然而,对于通过继承、赠予或司法判决的执行等民事行为和法律行为成为公司股东的情况,根据民法和公司法的相关规定,他们应该享有诉讼权利,并且对于这些民事行为或法律行为发生前后的不法侵权行为都可以提起诉讼。另外,对于通过股份转让、收购等方式取得公司股份的股东,他们是否可以对取得股份前后的相关侵权行为都提起诉讼呢?我认为,在接受转让或收购之前,这些股东应该对公司的经营状况、信用程度等进行调查。如果经过调查后仍然同意受让股份,除非后来发现在转让时公司、董事会、控股股东存在欺诈行为,否则受让股东不应对受让前的相关侵权事实提起派生诉讼。第三,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涉及三方当事人的利益:股东、公司和侵权行为人。在诉讼关系中,各当事人之间的法律程序关系和诉讼地位应如何确定?股东是公司的出资人,也是公司最终利益的享有者。这决定了公司的命运与股东息息相关。当公司的利益因他人的不法行为而受到侵害时,股东的利益必然会受到间接威胁,因此股东会全力维护自身的利益。股东是诉讼的发起方,整个派生诉讼程序是由股东的申请启动的,因此股东在诉讼中应处于原告的地位。然而,股东代表诉讼的诉权源于公司,股东积极启动诉讼的目标是恢复公司的利益并维护自身的利益。在派生诉讼中,提起诉讼的股东与侵权行为人之间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根据一般民事诉讼程序,股东需要对其提起诉讼的侵权事实和后果承担举证责任。然而,在股东代表诉讼中具有特殊性。提起诉讼的股东本身是受损的中小股东,他们在公司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此外,他们的诉讼代表权是由于公司利益受损时那些控股股东或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不愿提起诉讼而由他们代替公司提起的。因此,在整个诉讼过程中,他们处于被动状态。如果让这些中小股东承担举证责任,将使情况更加困难。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受控于大股东或高层管理人员,很多证据都掌握在他们手中,小股东很难获取重要信息,即使可以获取也可能被控制者转移、修改或销毁。如果规定提起诉讼的股东承担举证责任,对他们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相反,适用举证责任倒置更为合适,即被告负有举证责任,证明自己没有实施侵害行为,或者证明侵害结果与自己没有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