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5-28
相邻纠纷除了常规的相邻用水、排水、共用通道外,还涉及到新型采光、通风、空气污染和噪声等类型的纠纷。
相邻纠纷案件的当事人多是邻居或同组村民,有的甚至是亲戚,在生产生活中朝夕相处,难免会产生摩擦。农村的家庭观念较强,纠纷发生后,各自的亲朋好友不积极劝阻,反而直接参与犯罪,导致纠纷的突发性和激情性较强,不易控制,有可能演变成群体性事件,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社区及新闻媒体的法制宣传增强了当事人的维权意识,但在诉讼中,他们往往将权利片面绝对化,没有意识到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大多数人的法律程序意识较差,缺乏诉讼风险意识,一味将败诉后果归咎于法院;对诉讼规则缺乏了解,例如因向法院提供证据超过举证期限而败诉,不服一审判决却不提起上诉而是纠缠不休。
农村基层组织本应是党维护农村稳定的可信赖力量,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各种利益矛盾交织,一些基层组织的作用明显减弱。一些基层组织人员在法院审判案件调查取证、到现场调解时,往往避免发表明确立场,不敢公正行事,或者即使发表了立场,也是含糊其辞,不具备原则性,导致本可以通过调解解决的纠纷不能以调解方式结案。
随着农村居民新建、改建、扩建房屋的增加,他们在建房时通常只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宅基地使用面积,没有按照正常的行政审批手续进行,也没有顾及到相邻方的权利。因此,违法占地、搭建违章建筑或违规超标准、超审批范围建房成为导致通行、通道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农村相邻纠纷案件的增加,当事人寻求法律解决矛盾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但我国目前对于相邻权的法律规定不够具体明确,解决纠纷的操作过于笼统抽象,难以及时、有效地解决此类纠纷,或解决的随意性较大,缺乏说服力。在一定程度上,这导致相邻纠纷持续发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普法意识的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强,但对个人合法权益的理解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往往忽视相关相邻权益的“容忍”和“限制”义务,容易导致邻里矛盾的产生。
在农村相邻权纠纷中,当事人常常互不相让,大动干戈,主要是因为传统风俗习惯造成的。例如,有的人有屋场风水等迷信观念,认为邻居对风道的占用、门窗的位置与朝向对自家会有不利影响,邻居的屋檐水滴落在自家房屋上不吉利等。
农村邻里之间缺乏沟通,在发生纠纷后又不愿对其不动产权利的使用进行必要合理的限制。人民调解委员等基层政权组织建设薄弱,在纠纷调解中的作用日渐减弱,导致大多数邻里纠纷未能在早期得到妥善处理。在相邻关系纠纷中,为了争口气而诉讼的现象比较常见。当事人在要求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却忽视自己应尽的义务,因此调解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