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6-10
对于客运出租车在运行中造成他人损害的赔偿责任主体的认定,需要区分不同的经营方式,并以运行控制和运行利益为标准。
1.1 出租公司雇佣出租车司机进行自主经营的情况下,出租公司根据事故责任比例承担赔偿责任。
1.2 如果是承包经营关系,赔偿责任主体应是承包者,而发包方负有连带责任。
1.3 如果是租赁经营关系,需要考虑出租者是否应对交通事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根据笔者的观点,出租方和发包方通过收取承包费和租金等行为获得运行利益,因此应作为赔偿责任的主体。
然而,也有观点认为,车辆的承租人是车辆的实际支配者,同时也是利益的直接归属方,因此在发生交通事故时,车辆的承租人应承担赔偿责任。
对于个人购买的出租车,但《客运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和《客运出租汽车准运证》登记在出租车公司名下的情况,笔者认为:
当该出租车在运行中造成他人损害时,司机应根据事故责任比例向受害人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司机财产不足以清偿赔偿责任,不足部分应由出租车公司承担。
对于司机个人所有的出租车,司机持有《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且《客运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和《客运出租汽车准运证》登记在司机个人名下的情况,笔者认为:
当该出租车在运行中造成他人损害时,司机个人应根据事故责任比例向受害人承担赔偿责任。负责对该出租车进行集中管理和服务的机构不承担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当机动车所有人与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时,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进行赔偿。如果保险公司赔偿不足部分,由机动车使用人承担赔偿责任。如果机动车所有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还需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已于2009年12月26日通过,并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