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8-16
购买、建造自住住房的在职职工。
借款人必须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借款人必须具有本市城镇正式户口或有效居留身份。
借款人必须具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信用良好,并有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
借款人在借款前必须正常缴存住房公积金,并连续交足半年以上。
借款人必须能提供购买自住住房的有效合同或协议。
借款人和购房合同中的购房人必须一致。对于购买共有产权的共有人(除配偶外),必须出具同意住房抵押的书面承诺。
借款人必须具有不低于购买自住住房价值30%以上(二手房40%以上)的自有资金。
借款人必须同意办理住房抵押和保险。
对于购买商品住房的借款人,开发商应提供阶段性担保,并报备相关资信材料。
借款人必须同意在贷款承办银行开立个人账户,并同意由贷款承办银行每月直接从该账户划收贷款本息。
一、居民家庭住房套数认定
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中,居民家庭住房套数应根据拟购房家庭成员名下实际拥有的成套住房数量进行认定。
二、家庭住房登记记录查询
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首府)城市及其他具备查询条件的城市房地产主管部门,应根据借款人的申请或授权,在房屋登记信息系统中进行借款人家庭住房登记记录查询,并出具书面查询结果。
如果当地暂不具备查询条件,无法提供家庭住房登记查询结果,借款人应向贷款人提交家庭住房实有套数的书面诚信保证。贷款人经查实诚信保证不实,应将其记作不良记录。
三、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对于以下情形之一,贷款人应执行第二套(及以上)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1) 借款人首次申请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在拟购房所在地房屋登记信息系统中,借款人家庭已登记有一套(及以上)成套住房。
2) 借款人已利用贷款购买过一套(及以上)住房,并再次申请贷款购买住房。
3) 贷款人通过查询征信记录、面测、面谈(必要时居访)等形式的调查,确信借款人家庭已有一套(及以上)住房。
对于非本地居民申请住房贷款,根据能否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贷款人执行不同的住房信贷政策。
1) 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贷款人按照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执行。
2) 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贷款人按照第二套(及以上)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执行。
在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以根据风险状况和地方政府相关政策规定,暂停发放住房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