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4-11-12
根据法律规定,拾得人在拾得遗失物或遗忘物后,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送交有关部门。如果有关部门收到遗失物并知道权利人,应当及时通知其领取;如果不知道权利人的身份,应当发布招领公告。
在遗失物被送交有关部门之前,有关部门有责任妥善保管遗失物。如果因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遗失物毁损或丢失,有关部门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当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有关部门支付必要的保管费用。
根据《民法通则》和《物权法》的规定,拾得他人遗失财物的人必须归还。如果在保管过程中产生了交通费等费用,可以与失主协商赔偿。如果拾得物品的人拒不归还,并以此威胁失主,属于明显的敲诈行为,失主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其刑事责任。
如果拾得物品的人不及时归还非法所得的财物,就构成侵占罪。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财物或遗忘物、埋藏物非法占有,数额较大,并拒不退还的行为。侵占罪的处罚根据数额大小而定,最高可处以有期徒刑或罚金。
因此,拾得物品后不归还不仅是道德问题,还涉及违法行为。失主可以依法起诉拾得物品的人侵犯其财产所有权。此外,如果拾得物品的价值较大,失主还可以向派出所报案,追究其刑事责任。
拾得遗失物之债具有以下特征:
遗失物只能是实际的物品,而不能是某种权利,如商标权等知识产权。并且,遗失物必须是可以被人控制的物品,而不是无法控制的物品,如阳光等。
当某人丢失了一件物品时,这个物品被界定为遗失物是因为他失去了对物品的占有,也就是失去了对物品的实际控制。这是遗失物与埋藏物最核心的区别。
意思占有是指原所有人根据记忆的意思表示而持续的虚拟占有状态。遗失物的认定不受是否丧失意思占有的影响,而是区别于遗忘物和非遗忘物。因为遗忘物本身就是遗失物的一种。例如,某人遗忘了背包在公交车上,由于遗忘,他失去了对背包的意思占有。但如果某人无意间丢失了一个背包,在不断寻找背包的过程中仍然有着意思占有,但这个背包仍然被认定为遗失物。
举例来说,某人丢失了一部手机,如果他之后找到了手机,在丢失和找到之间的这段时间内,手机被认定为遗失物。当他找到手机后,他重新获得了对手机的占有权。然而,除非他能够通过自己的民事行为找回这部手机,如果此时手机被他人拾得,无论该人今后如何处理,手机对于他来说始终是遗失物。
具体特征:
一、受益人和受害人必须是不同的当事人。
二、受益人取得利益与受害人遭受损害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
三、受益人取得利益没有合法依据。即,受益人没有法律或合同上的合法依据,或者曾经有合法依据但后来丧失了。
当受益人得知自己的利益没有合法依据或合法依据已丧失后,有义务将不当的利益返还给受害人。
根据《公安部关于修改盗窃案件立案统计办法的通知》,对立案标准进行了规定:
公安机关接到盗窃报警后,不论盗窃财物的数额多少,都应该受理、登记并认真查处。其中,达到当地规定的盗窃犯罪数额标准的案件,立为刑事案件。撬门破窗盗窃、扒窃、使用刀刃等工具或携带凶器盗窃的案件,不论盗窃财物的数额多少,都立为刑事案件。明显是惯犯作案或一人多次作案的,以及其他虽未达到规定数额标准但情节或后果比较严重的案件,也立为刑事案件。其余案件作为治安案件查处,如果经过工作发现构成刑事案件,应及时立为刑事案件。盗窃数额在2000元以上或虽不足2000元但情节或后果严重的案件,立为重大案件;盗窃数额在20000元以上或虽不足20000元但情节或后果特别严重的案件,立为特大案件。个人诈骗和抢夺公私财物的案件,按照上述立案标准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