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3-09-13
在物权与债权同时存在的情况下,物权享有优先受偿的权利。比如,拥有担保物权的人比普通债权人具有优先受偿的权利。当然,根据法律和司法实践,某些债务关系也可以具有优先效力。例如,当已出租的私有房屋被出租人卖出时,承租人享有优先购买该房屋的权利,优先于其他人购买。然而,这种优先效力并不是基于物权产生的,因此不具有优先于物权的效力。
举例说明:甲、乙、丙三人共同拥有一套房屋,出租给丁。后来,三人商议决定出售房屋,但在卖给谁时发生了争议。甲、乙希望将房屋卖给戊,丙主张根据其物权享有优先购买权,而丁则主张根据其债权享有优先购买权。根据物权优先于债权的原则,房屋应卖给丙。
当同一物上存在多个物权时,先设立的物权优先于后设立的物权。例如,当事人可以在同一物上设立多个相同性质的担保物权,用于担保同一债权。在这种情况下,应根据设立时间的先后顺序确定物权的优先效力。物权之间的效力取决于物权成立的时间先后,这是一般原则。
不同种类的物权之间的优先效力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例如,限制物权的效力优先于所有权。限制物权是根据所有权人的意愿设定的物上负担,起到限制所有权的作用,因此限制物权的效力优先于所有权。另外,根据《担保法司法解释》的规定,留置权的效力优先于抵押权。
物权的支配关系指的是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和他物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或者说,指自然人、法人对不动产或动产拥有直接支配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不动产指土地以及附着在土地上的建筑物等,动产指除不动产以外的物。制定物权法对明确物的归属、充分发挥物的效用、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支配关系的内容即为物权法规定的人对物的支配范围。物权法调整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支配关系,明确各类支配关系的主体对物的各自支配范围:
这既包括对物的价值支配,也包括对物的实用价值支配。物权法通过所有权制度来调整人对物的全面支配关系。
除了所有权制度调整所有人对物的利用关系外,在实际生活中,还存在大量非所有人对物的利用关系。这种情况在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且经常发生。物权法通过用益物权制度来调整人对物的利用关系。
物的所有人可以在自己的物上为他人设定担保,由担保权人支配物的交换价值,从而使债务人获得信用。这也是人们对物的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物权法调整非所有人基于债务担保对物的交换价值的支配关系,形成担保物权制度。
占有是一种复杂的法律现象,既可能基于本权,也可能不基于本权;既可能是一种权利,也可能只是一种事实状态。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交易的安全,物权法调整人对物纯粹基于事实的占有关系,形成占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