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1 更新时间:2025-02-11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当法院拍卖动产仍然流拍时,申请人同意以保留价接受拍卖财产的情况下,应将该财产用于抵债。如果财产价格高于债权金额,承受人需要在规定期限内补交差额。
根据该规定第十九条,当拍卖时无人竞买或者竞买人的最高出价低于保留价时,到场的申请执行人或其他执行债权人可以申请或同意以该次拍卖所确定的保留价接受拍卖财产,并将该财产用于抵债。
如果有两个以上执行债权人申请以拍卖财产抵债,法定受偿顺位在先的债权人优先承受。对于受偿顺位相同的情况,通过抽签方式确定承受人。如果承受人应受清偿的债权额低于抵债财产的价额,人民法院应当要求其在指定的期限内补交差额。
根据第二十七条规定,对于第二次拍卖仍然流拍的动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第十九条的规定将其作价交给申请执行人或其他执行债权人用于抵债。如果申请执行人或其他执行债权人拒绝接受或依法无法交付其抵债,人民法院应当解除查封和扣押,并将该动产退还给被执行人。
拍卖标的的底价,也称为保留价,是指拍卖标的物在拍卖时应达到的最低价格基准。预定拍卖底价是指在拍卖开始之前,拍卖人或拍卖法院根据拍卖标的物的情况估定的最低价格,作为拍卖价格的最低标准。预定底价通常适用于拍卖标的物价格不易确定或较高的情况,拍卖人或执行法院认为有必要时才会预定拍卖底价。预定底价的目的是避免拍卖价格过低导致当事人遭受无法预测的损失。因此,只要出卖人、强制执行中的债权人或债务人提出预定底价申请,拍卖人或拍卖法院应予以批准。
根据《拍卖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委托人有权确定拍卖标的的保留价并要求保密。对于拍卖国有资产,根据法律或国务院规定需要评估的情况,应当由依法设立的评估机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拍卖标的的保留价。
根据上述规定,拍卖标的物底价的确定有以下三种情况:
不论是委托人自行决定还是拍卖法院预定拍卖底价,都应适度而为,不能定得过高或过低。底价过高会导致拍卖难以成交,过低则会使出卖人或债务人受到损失。因此,拍卖底价的预定对拍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拍卖中,预定底价往往参考当事人即出卖人的意见。但如果当事人与债务人意见不一致,或者强制执行中当事人未到场,拍卖人或执行法院有权根据客观公正的标准作出决定,确定拍卖底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