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4-04-22
原告为中国工商银行某市分行(以下简称市*行),被告为**公司和某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外经委)。
1992年2月26日,**公司与市*行签订了一份借款合同。合同约定了以下内容:
市外经委为该借款合同提供了担保。
合同订立后,市*行按约借给**公司美金180万元。贷款到期后,**公司未偿还。
市*行于1992年7月2日和同年9月21日,扣**公司账户上美金48,436.89万元,作为部分利息支付。
同年5月13日,**公司又向市*行借款人民币220万元,期限为6个月,年利率7.74%,至同年11月12日归还。
市外经委为该借款合同提供了担保。合同订立后,市*行按约借给**公司人民币220万元。
**公司在合同约定期限内未能归还贷款,市*行同意延期6个月还贷,至1993年5月12日止。
期满后,**公司偿还人民币60万元及1994年三季度的同期贷款银行利息,尚有人民币160万元未偿还。
市*行于1994年8月28日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公司和市外经委立即偿还贷款180万美元及160万元人民币,并承担支付利息和逾期还款的责任。
法院认为: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14条规定,保证人应当是具有代偿能力的公民、企业法人以及其他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不能担任保证人。
根据《担保法》第7条规定,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可以作为保证人。
根据《担保法》第8条规定,国家机关不得作为保证人,除非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的情况。
国家机关的民事行为能力限定于履行其职责所必须的范围之内,不从事工商活动的经济实体,因此不能作为合同的保证人。
国家机关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各级军事机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