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5-02-19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当被执行人拒不履行时,人民法院可以在双方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进行调解。如果调解不成功,一般由法院强制执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时,应根据当事人的自愿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九十六条规定,调解达成的协议必须是双方自愿的,不得强迫。调解协议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七条规定,当调解达成协议时,人民法院应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必须明确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事实和调解结果。调解书由审判人员和书记员署名,并加盖人民法院印章,然后送达双方当事人。一旦调解书被双方当事人签收,即具有法律效力。
在执行过程中,有以下情形可以终结执行:
如果申请执行人在执行开始后自愿撤销申请,且该撤销行为符合法律规定且真实有效,人民法院应当准许其撤回申请,并裁定终结执行。
执行程序依据的法律文书被制作单位或其上级领导机关依法撤销,导致执行失去依据的情况下,执行程序当然不能继续进行。
如果被执行人在执行过程中去世,且无遗产可供执行,也没有义务承担人,人民法院将无法继续执行。然而,如果被执行人去世后有遗产存在,人民法院将执行其遗产以偿还债务,并要求义务承担人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案件属于人身权益案件。在这类案件中,权利人享有的权利是基于特定人身关系产生的,与权利人的主体资格不可分离,只能由权利人本人享有,不能转让或继承。因此,当权利人去世时,权利消失,被执行人的义务也同时消失,因此执行程序应终结。
如果被执行人因生活困难无法偿还借款,且没有任何收入来源且丧失劳动能力,即使将来也无法偿还借款,执行程序也无法进行,因此只能终结执行。
除以上情形外,人民法院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终结执行,以便在执行过程中灵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