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3-11-20
定金是指根据法律和合同规定,合同当事人为确保合同履行而预先支付给对方的金钱或其他代替物。根据《合同法》第115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根据《担保法》的约定,向对方支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抵作价款或收回。如果给付定金的一方未履行约定的债务,则无权要求返还定金;如果收受定金的一方未履行约定的债务,则应双倍返还定金。
定金属于违约金的范畴,适用于债务不履行的情况,这是定金罚则适用的实质条件。约定定金的适用必须基于主合同的存在,并以主合同存在违约为前提条件。
总之,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抵作价款或收回。给付定金的一方未履行约定的债务,则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未履行约定的债务,则应双倍返还定金。
当事人希望通过支付或接受某种金钱作为债务担保时,应明确约定为“定金”,而不是“订金”。根据担保法司法解释的规定,如果当事人未约定定金的性质,而交付了留置金、担保金、保证金、订约金、押金或订金等,当事人主张定金权利的,法院将不予支持。因此,在订立定金合同时,必须使用“定金”而不是“订金”,以确保对债务的担保作用。
定金合同从实际交付定金之日起生效。如果双方仅订立了定金合同,但未交付定金,则定金合同不生效,也无法起到债务的担保作用。如果实际交付的定金金额多于或少于定金合同约定的金额,视为对定金合同的变更。然而,如果对方当事人提出异议并拒绝接受定金,则不能视为对定金合同的变更。
根据担保法的规定,定金数额由当事人约定,但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20%。超过这个限制的部分将无效。因此,在设定定金数额时,应根据法律规定,确保定金不高于主合同标的额的20%。
定金罚则作为一种相对严厉的惩罚措施,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适用。根据担保法司法解释第120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或其他违约行为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时,可以适用定金罚则。但如果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则除外。如果当事人一方未完全履行合同,则应根据未履行部分在合同约定内容中所占比例来适用定金罚则。因此,除了在合同订立阶段约定定金、成约定金和解约定金时可以适用定金罚则外,一般要求合同目的无法实现才能适用违约定金。轻微的违约并未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的情况下,不能适用定金罚则,除非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明确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