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03-11
劳务关系的法律责任可以依据《侵权责任法》进行规定。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个人间形成劳务关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一方承担侵权责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自己受到损害的,根据双方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该法明确规定了个人间劳务关系的对内责任和对外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将劳务分为雇佣关系和帮工关系。在对外责任方面,除了接受劳务人承担责任外,还规定了提供劳务人员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时,接受劳务人可以要求追偿或承担连带责任的侵权责任。对内责任方面,则不论过错程度,一律由接受劳务人承担责任。
用人单位将某项工程发包给个人或少数人,或将某项临时性或一次性工作交给个人或少数人,双方订立劳务合同,形成劳务关系。这类从事劳务的人员通常是自由职业者,兼职多个职位,通过中介机构存放档案并缴纳保险。
用人单位向劳务输出公司提出人员需求条件,由劳务输出公司派遣劳务人员给用人单位,双方订立合同,形成较为复杂的劳务关系。具体来说,用人单位与劳务输出公司之间形成劳务关系,劳务者与劳务输出公司之间形成劳动关系,同时与所服务的用人单位也形成劳务关系。这种情况有人称之为"租赁劳动力"。
待岗、下岗、内退、停薪留职人员在外从事临时性有酬工作,并与另外的用人单位建立劳务关系。由于这些人员与原单位的劳动关系仍然存在,因此他们只能与新的用人单位签订劳务合同,建立劳务关系。
已经办理离退休手续的人员被用人单位聘用后,双方签订聘用合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第七条的规定,这种聘用关系明确确定为劳务关系。
在常年性岗位上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必须与其建立劳动关系。而对于一次性或临时性的非常年性工作,或可发包的劳务事项,用人单位可以使用劳务人员,并与其签订劳务合同。
劳务合同一般包括合同期限、劳务工作内容和要求、劳务报酬、合同的终止与解除、违约责任、争议解决方式以及其他需要约定的内容。尽管劳务合同的法定形式多样,但对于涉及劳动主体的劳务关系,我认为最好以书面形式签订劳务合同。用人单位在明确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之后,应该自觉遵守法律,不得将本应建立劳动关系的情况转为建立劳务关系,以规避法律并使用廉价劳动力。然而,用人单位使用租赁劳动力的情况可以作为劳务关系替代劳动关系的例外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