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真正连带债务的诉讼程序有哪些
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7-26
不真正连带债务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制度,世界各国的民法典对这一现象没有作出规定,在我国法律理论和审判实践中,也未明确肯定这一债务理论,手心律师网小编在此对不真正连带债务的诉讼程序处理作一粗浅探讨,以求教于同行。
不真正连带债务的诉讼途径
债权人请求权的行使
在法律领域中,不真正连带债务是一种广义的请求权竞合形式。请求权竞合是指存在多个具有相同支付目的的请求权,当事人需要选择行使其中一个请求权,当其中一个请求权因目的达成而消失时,其他请求权也因目的达成而消失。然而,如果一个请求权因目的达成之外的原因(如债务因时效到期而消失),则可以行使其他的请求权。在狭义的请求权竞合中,指的是同一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的多个请求权的竞合。而在不真正连带债务中的请求权竞合中,指的是债权人与多个债务人之间的独立的、多个请求权的竞合,属于广义请求权竞合的一种形式。在诉讼程序中,不真正连带债务的请求权的行使可以分为债权人的请求权行使以及各个债务人之间的内部求偿权的行使。下面以一个案例进行分析:一日,王某乘坐李某驾驶的出租车去异地办事途中,该车与张某的面包车发生碰撞,导致王某受伤,产生了一定的医疗费用。由于事故完全由张某负责,王某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李某和张某赔偿总计20000元的损失。对于上述案件,王某的诉讼请求涉及两种不同的法律关系。一种是王某与李某之间的运输服务合同关系,基于该合同关系,王某可以向李某提起违约诉讼。另一种是王某与张某之间的侵权赔偿关系,基于该关系,王某可以向张某提起侵权诉讼。这两种不同的法律关系是否可以合并审理呢?有人提出,债权人对于不真正连带债务人,有权选择同时起诉、只起诉其中一个债务人,或分别起诉不同的债务人。债权人对于各个不真正连带债务人具有独立的请求权。在允许分别进行求偿的同时,为了方便诉讼,也应允许债权人基于两种法律关系向各债务人同时提起诉讼。结合上述案件,王某的起诉可以受理。然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53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两个以上人,其诉讼标的是共同的或同一种类的,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并经当事人同意的,可以进行共同诉讼。如果共同诉讼的一方当事人对诉讼标的具有共同的权利义务,其中一方的诉讼行为经其他共同诉讼人承认,对其他共同诉讼人产生效力;如果对诉讼标的没有共同的权利义务,其中一方的诉讼行为对其他共同诉讼人不产生效力。根据上述规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为同一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必要的共同诉讼。如果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为同一种类,例如均为违约或侵权行为,可以按照非必要的共同诉讼处理。如果诉讼标的不是同一种类,应该分别受理,各自独立作出判决。因此,对于涉及两个不同种类的法律关系的案件合并审理,不符合《民诉法》的规定。然而,分别对不同的债务人作出的判决进入执行程序,势必会在操作上带来不便,不仅增加了当事人的诉讼负担,也增加了法院审理和执行工作的难度。因此,对于有终局责任人的案件,可以将两种不同的法律关系放在一起进行合并审理。所谓终局责任人,指的是对于多个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发生应最终负责的人。换句话说,尽管各债务人的债务基于不同的法律事实而独立产生,但有时候由于最终可能归责于同一人的原因而引起一系列债务的发生。这种最终可能归责的债务人就是终局责任人。结合上述案件,张某就是终局责任人。法院可以将基于合同和基于侵权原因产生的两种法律关系合并审理。因此,王某同时起诉张某和李某是合理的。那么,对于上述案件,王某是否可以在向李某提起合同诉讼的同时,另外向张某提起侵权诉讼呢?从理论上讲,债权人对不真正连带债务人具有独立的请求权,债权人有权选择同时起诉债务人或分别起诉。然而,笔者认为,债权人选择同时起诉各债务人可能会获得两个胜诉判决,从而获得双重赔偿。民事赔偿适用救济原则,如果一种损害获得两次以上的赔偿,就构成不当得利。有人提出,如果两次判决都能完全执行,其中一次赔偿所得应该作为不当得利返还给当事人。然而,在实践中,这种操作是不可行的。如何确定哪次获得的赔偿是不当得利,必然会在多个债务人之间引发争议。此外,侵权诉讼可能会导致精神损害赔偿,而违约诉讼不包括这项损失。在执行过程中,如何平衡各个债务人之间的利益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为了平衡各方的利益,应限制债权人不得同时向不真正连带债务人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