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得利的立案标准是多少
点击数:29 更新时间:2024-08-16
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依据,有损于他人而取得利益。那么,不当得利的立案标准是多少呢?今天,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不当得利的立案标准
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成立要件
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成立要件包括四个基本要素:一方获利、一方受损、获利无法律上原因、获利与受损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只要满足这四个条件,就可以提起不当得利返还请求,而没有金额限制。
一方取得财产利益
一方取得财产利益是指因一定的事实结果而获得或增加了财产或利益上的积累。受益人所获得的利益仅限于财产利益,即可以用金钱价值衡量的利益,而精神利益不在此范畴内。判断受益人是否取得财产利益,通常以其拥有的财产或利益与如无利益变动的情况下应有的财产或利益总额进行比较。只要财产状况或利益相对以前增加,或者应减少但未减少,就可以认定为取得了利益。即使是既有得利又有损失的情况,只要损益抵销后仍有剩余的利益,也可以被认定为取得了利益。
一方受有损失
仅仅有一方受到财产上的利益,而未给他人带来任何损失,不符合不当得利的成立要件。例如,甲投资兴建广场,导致邻近的乙的房屋价值大幅上涨,乙获得了利益,但并未给甲造成损失,因此对于甲来说不符合不当得利的条件。这里的损失包括现有财产或利益的积极减少,以及应增加但未增加的利益(可得利益)的丧失。对于后一种情况,受损人无需证明该项事实如未发生即确实可以增加财产,只需证明在通常情况下,财产本应增加,即可认定为受有损失。换句话说,判断是否应增加不需要以其“必然增加”为标准,只要在通常情况下受损人的利益能够增加,就可以认定为“应增加”。例如,如果一个人没有使用他人的房屋的权利,无论他人是否有使用该房屋或出租给第三方的打算,该房屋所有人都可以认为受到了相当于租金金额的损失,因为他对房屋进行使用收益的潜在价值受到了侵害。
利益与损失的因果关系
利益与损失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指受损人的损失是由于受益人取得利益所造成的。但受损人的损失与受益人的利益范围不必完全相同,受益大于损失或损失大于受益都是可以的,这只会影响受益人返还义务的范围。此外,受损人所受的损失与受益人所得的利益的形态也不必完全相同。例如,如果一个人无权处分他人的财物,受益的无权处分人获得的是财物的价款,而财物的原所有人丧失的是该财物的所有权,但这并不影响不当得利的成立。关于利益与损失之间因果关系的判断,存在着直接因果关系说和非直接因果关系说的争议。直接因果关系说认为,取得利益与受损的损失必须基于同一事实发生,如果基于两个不同的事实发生,即使这两个事实之间具有牵连关系,也不应视为具有因果关系。非直接因果关系说则认为,取得利益与受损的损失不必基于同一事实,只要两者之间具有社会观念认可的牵连关系,即如果没有受益的事实,他方就不会受到损失,那么两者之间就具有了因果关系。当第三人介入时,这两种观点往往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论。例如,乙偷窃甲的现金,用来清偿乙对丙的债务。根据直接因果关系说,丙的受益是基于乙的清偿行为,甲的损失是基于乙的偷窃行为,这两个事实是不同的,因此受益与损失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而根据非直接因果关系说,受益与损失之间因为这两个事实之间的牵连关系而具有了因果关系。综合来看,为了充分发挥不当得利对不公平财产变动关系的调节作用,应采纳非直接因果关系的观点。因此,只要受损人的损失是由于他人取得不当利益所造成的,或者说没有不当利益的获取,他人就不会造成财产的损失,就可以认定利益与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没有法律上的根据
不当得利的成立在于取得利益没有法律上的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将其称为“没有合法根据”。没有法律上的根据指的是缺乏受益的法律依据,而不是指权利或财产的取得没有法律上的直接原因。关于没有法律上的根据,存在统一说和非统一说两种观点。支持统一说的学者认为,没有法律上的根据应具有统一的意义,对各种不当得利情形下的“没有合法根据”应采用统一的标准来确定,例如财产或利益变动违反公平或正义,或违反共同生活的基本准则。在统一说下,又有公平说、正法说、债权说、相对关系说、权利说等不同观点。支持非统一说的学者认为,不同类型的不当得利有其存在的不同基础,应区分不同类型的不当得利,分别说明没有法律上的根据,用统一的概念如违反公平正义来说明不符合不当得利存在的实际情况。非统一说通常区分给付型不当得利和非给付型不当得利,并解释了没有法律上的根据的含义。例如,对于给付型不当得利,没有法律上的根据指的是缺乏给付的目的或原因;而对于非给付型不当得利,没有法律上的根据指的是没有法律上的权利。关于我国民法通则第92条规定的取得利益“没有合法根据”的具体含义,大多数学者主张采纳非统一说来界定没有合法根据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