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5-01-17
国内非法集资问题频发,而众筹在形式上容易被误认为非法集资。根据法律形式要件的不同,可以区分非法融资和众筹融资。
从法律形式要件上看,众筹具有未经许可、通过网站公开推荐、承诺回报、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等特征,符合非法集资的构成要件。特别是股权众筹中,向“社会不特定对象”转让股权进行私募的情况较为普遍。因此,目前尚无明确规定的股权众筹若管理不善,很容易与非法集资混淆。
众筹涉及向不特定投资者公开募集资金,并使用他人资金开展经营活动,因此与金融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利益密切相关,需要金融监管。然而,当前我国众筹的法律监管几乎是空白的,主要依赖融资者的自觉和众筹平台的程序性监管。缺乏配套的法律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监管法律缺位:目前我国正在统一部署互联网金融监管,但对于众筹的监管仍然存在缺位。不同的众筹形式涉及到不同的监管机构,如p2p行业由银监会监管,股权众筹由证监会监管,第三方支付由人民银行监管。
2、监管体制不匹配:现有的《证券法》和《公司法》等法律存在针对股权众筹的制度障碍,阻碍了股权众筹的正常发展。众筹涉及吸收公众存款、公筹资金、出售股权、跨市场理财等多个性质,涉及到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等多个监管机构的范围。任何单一监管部门都无法全面有效监管众筹。
3、监管力度和平衡点难以把握:对于众筹的监管力度需要在金融创新与投资者保护之间寻求平衡。严格监管可能导致融资成本和法律风险增加,甚至扼杀金融创新;放松监管可能使投资者面临风险,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众筹作为互联网金融的新模式,其融资形式和风险与传统融资方式不同。目前,国内大部分投资者对众筹的风险认识不足,缺乏对项目质量的判断能力,容易在回报或创意项目的诱惑下做出错误的选择。然而,如何在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同时,不过多干涉投资者自由选择,需要谨慎考量。
众筹活动中,由于信息交换的不对称,筹资者可能利用众筹活动欺诈投资者,甚至众筹平台帮助或隐瞒筹资者的诈骗行为。目前我国的信用系统主要应用于特定金融机构和法院,缺乏对互联网金融和众筹金融活动的失信问题的有效救济。
众筹平台的公开性和不确定性使创意容易被窃取。众筹项目大多涉及创意,有的已面世,有的还处于半成品阶段。由于众筹网站的公开性和对象的不特定性,创意被窃取的风险很大。此外,由于众筹项目可能涉及抄袭他人知识产权,投资者的利益也可能受损。
因此,建立针对众筹活动的法律环境和监管机制,加强投资者保护,解决失信问题,保护知识产权,是众筹发展面临的重要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