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3-12-09
在签订借款合同时,债务人必须提供身份资料作为必备附件。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19条的规定,法院在立案时要求提供被告的准确身份资料。如果事先没有债务人的身份资料,将会给后续的诉讼过程带来麻烦。因此,签订借款合同时必须要求债务人提供身份资料。
债务人借款时,需要配偶签字或提供配偶身份证明。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规定,如果债权人主张夫妻共同债务,债权人必须提供关于被告夫妻关系的证据。因此,在债务人借款时就要求配偶签字或提供身份证明,以便在后续诉讼中能够顺利收集相关证据。
借款合同中必须明确约定借款利息。根据《合同法》211条的规定,借款不约定利息的将视为无利息。借款合同的利息有正常借款期限内的利息、逾期利息和迟延履行判决书的罚息等情况。对于利息的约定,需要根据法律规定进行合理设定。
复利是指利滚利的情况。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债权人不得将利息计入本金计算复利。因此,在借款合同中尽量不要约定复利,以免超出法律规定的限度。
借款合同中应明确约定借款本息的还款顺序。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常常按照先本金后利息的顺序处理。明确约定还款顺序可以促使债务人积极履行债务和支付利息。
债务人逾期还款需要打官司解决时,债权人最好委托律师全程跟进。债务人应承担由此产生的律师费用。如果不明确约定,法院将不会支持债权人的诉讼律师费用。
债权人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可能要求债务人提供担保。担保可以采取保证人或抵押登记的形式。保证人是最简单的担保方式,通常要求债务人的亲属提供担保。同时,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披露财产情况并提供相关资料,以便在需要时查封其财产。
在信任的情况下,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告知其财产情况并提供相关资料。这样一来,债权人可以掌握债务人的财产线索,一旦有动静,可以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债权人应事先约定对自己有利的管辖条款。如果不事先约定,法院通常按照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辖。因此,约定管辖条款对债权人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