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期保值的法律与会计处理
点击数:24 更新时间:2024-01-06
套期保值的会计处理
套期保值会计的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的套期保值会计
在20世纪70年代,为了反映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价值变化所导致的损益对冲结果,套期保值会计应运而生。美国FASB陆续出台了关于套期保值会计的三项准则:SFAS52、SFAS80和SFASl33。其中,SFAS52规定了外汇风险套期,SFAS80对期货合同作出了明确规定,SFASl33则是套期保值会计的“里程碑”,第一次全面阐述了对套期保值的会计处理问题。
国际和国内套期保值会计的对比
根据IAS39的规定,以企业自身的报告货币表示的确定承诺的套期属于现金流量套期,而不是公允价值套期。然而,我国准则将其作为公允价值套期保值处理。实际上,两种会计分类方法各有利弊。从套期交易的实质上看,以企业自身的报告货币表示的确定承诺的套期是公允价值套期,而我国准则将其进一步细化为现金流量套期或公允价值套期处理的核算基础。从经济意义的本质上来看,这两种处理方法是一致的。
24号准则的发展
我国于2006年2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该准则借鉴了国际准则IAS39和美国准则SFASl33的优点,核算方法更先进、更全面。尽管存在一些差异,但从会计核算结果的本质来看,这几种处理方法并没有形成本期经营损益的解释性差异,只是资产或负债的原值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