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处理探究
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5-01-27
摘要近年来,我国大多上市公司使用股票期权对管理层进行激励。经理人股票期权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的焦点,新会计准则之《股份支付》中,股票期权在等待期内,确认费用和资本公积。但本文基于经理人股票期权的目的,提出经理人的剩余人力资本这一概念,认为将经理人股票期权作为无形资产是合理的,并对其进行相关的帐务处理。
经理人股票期权的发展及其在国内的试点
一、经理人股票期权的发展
经理人股票期权是一种激励机制,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就开始实施这一制度。随后,美国国会通过法案规定,经理人股票期权的利得可以按照长期资本利得课税,这促使一些公司引入了经理人股票期权计划。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主要工业企业普遍采用股票期权。然而,经理人股票期权的大规模普及是在20世纪90年代。根据统计数据,到20世纪90年代末,《财富》500强中超过90%的公司都对高级经理人员采取了经理人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经理人股票期权的报酬占经理人总报酬的比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1/5上升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1/3。法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也相继引入了经理人股票期权制度,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二、国内经理人股票期权的试点
我国在20世纪末也进行了股票期权的试点。例如,某国资公司从1999年开始,在完善了薪酬制度的基础上选择了三家上市公司进行了股票激励试点。具体的实施方式是每年将企业家法定代表人应获得的年薪收入中的70%转化为期股。这些股票的表决权由国资公司代为行使,且不得上市流通,但企业家法定代表人拥有这部分股票的所有权,除了限制流通外,还享有股票的其他权利,如分红权和增配股权等。2006年1月1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规定了股票期权的定义,即上市公司授予激励对象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以预先确定的价格和条件购买本公司一定数量股份的权利。股票期权不能转让,也不能用于担保或偿还债务。
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现状
一、会计处理的核心环节
任何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都包括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环节,其中核心是会计确认与计量。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指的是对经理人股票期权交易全过程的会计处理,包括经理人股票期权的赠与交易、作废以及行权交易等。
二、经理人股票期权赠与交易的会计处理争议
经理人股票期权赠与交易的会计处理中,股票期权的对应项目以及如何确认存在很大的争议。在美国等股票期权制度相对成熟的国家,流行的会计处理观点包括费用观和利润分配观,但也有反对者。其中反对意见包括:股票期权不是给公司员工的报酬,而是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股权交易;难以准确计量股票期权的价值,费用化会伤害公司中低层级员工。我国存在三种常见的会计处理方式:试点企业将经理人股票期权视为或有事项,在增与时记入“长期应收款”和“预计股本”等账户;采用三时点记账法的企业将股票期权放在备查账中进行披露,记入“或有认股款”和“或有股本”等账户,差额记入“资本公积——股票期权溢价准备”账户;国内专家学者提出的四步骤记账法与三时点记账法基本一致,只是在股票期权等待期的会计处理上有所不同。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对股票期权的处理规定,在授予日不做会计处理,在等待期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根据权益工具在授予日的公允价值和可行权权益工具数量的最佳估计,将当期取得的服务计入相关的资产成本或当期费用,并同时计入资本公积中的其他资本公积。然而,上述国内的四种会计处理方式都存在不合理之处,其记账原则与设置经理人股票期权的目的不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