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诉讼与我国代表人诉讼的比较研究(之二)
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5-02-03
四、我国的代表人诉讼
(一)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主要内容
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颁行,但由于历史条件限制,该法未涉及群体性诉讼问题。随着经济的商品化和市场逐渐深入,涉及多数人利益的群体纠纷大量出现。为了妥善解决这些纠纷,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我国司法实践在无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按照民事诉讼法原则进行了大胆探索,寻求群体性纠纷解决的思路。早在1983年,四川省安岳县人民法院就审理了四川省安岳县元坎乡、努力乡1569户稻种经营户与安岳县种子公司水稻稻种购销合同纠纷案,创造了我国大陆代表人诉讼的先例。随后几年,全国各地法院陆续审理了一些群体性诉讼案。1991年颁行的《民事诉讼法典》总结了司法实践经验,吸收借鉴了美国集团诉讼和日本的选定当事人制度的立法经验,确立了我国群体性诉讼的制度,即代表人诉讼制度。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对该制度进一步作了具体的规范。根据立法和司法实践,我国代表人诉讼的主要内容包括代表人诉讼要件、审理及判决效力的扩张方法等。
1.代表人诉讼的要件
(1)当事人人数众多。我国将代表人诉讼分为两类,一类是人数确定的代表人诉讼,一类是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这两类代表人诉讼的人数下限一般为10人以上(《意见》第59条)。人数众多时,才有必要适用代表人诉讼。不过,人数在10人以上,并非必须进行代表人诉讼。如果多数当事人不以代表人诉讼方式授予他人诉讼权利,人民法院也不要求多数当事人一方选出代表人进行诉讼,在人数较多时,也不以代表人诉讼方式进行诉讼。(2)众多当事人一方诉讼标的相同或属同一种类,即多数人之间存在共同诉讼人间的利益关系。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且人数确定的,其内部关系可能是必要共同诉讼人的关系,也可能是普通共同诉讼人的关系。对于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且起诉时人数不确定的多数人之间一般为普通共同诉讼关系,其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3)诉讼请求或抗辩的方法相同或对各成员都能成立。多数人推举代表进行诉讼,除了诉讼的同一或同类外,还应当具有相同的诉讼请求或抗辩方法。如不相同,至少应对于各成员都能成立,而不互相矛盾。在请求性质或抗辩方法一致的情况下,如果多数人内部对于适用法律发生分歧,按新诉讼标的理论,这并不影响法院依法裁断,作出统一的判决。所以为达到多数人诉讼的宽松适用,对于这一要件可从宽把握。多数人内部对诉讼请求或抗辩方法达不成一致意见的情况下,依照司法解释,可由部分当事人推选自己的代表人进行诉讼(《意见》第60条)。人民法院也可以在多数人诉讼中,要求分组选定代表人。例如,某人民法院受理的一个代表人诉讼中,六幢高层商品楼的400多位买主起诉某房产实业公司,提出退还买卖房屋部分公证费等5项诉讼请求,但由于六幢楼房买主的诉讼请求不完全相同,请求的数额也不相同,所以人民法院要求每一栋楼的买主分别推选自己的代表人进行诉讼。(4)代表人合格。合格的诉讼代表人应具备下列条件:①必须是他所代表的一方当事人中的一员,与其他成员具有共同的利害关系;②必须由依法定的程序登记的权利人推选或由人民法院与参加登记的权利人商定;③具有相应的诉讼行为能力;④能够正确履行代表义务,能善意地维护被代表的全体成员的合法权益。代表人适格在一般诉讼中不作诉讼成立要件是有道理的,但在代表人诉讼中,代表人的适格具有特殊性。只有代表人适格,才能代表众多的当事人利益,判决才对所代表的众多当事人产生效力,如果代表人不适格,将导致代表人诉讼的不成立。因此,为了使代表人诉讼发挥其积极作用,并避免代表人诉讼滥用,应将代表人适格视为代表人诉讼的成立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