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取得条件
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9-17
如何界定行政诉讼的原告资格
案情
车主苏某某的驾驶员李某驾车与郑某某驾驶的车辆相撞发生交通事故,事故认定李某负主要责任,郑某某负次要责任。由于法院民事诉讼判令苏某某在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苏某某认为郑某某的军警转地方的驾驶证是伪造的,诉至法院要求判令德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予以撤销。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规定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二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解释》将享有原告资格的主体放宽到“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根据上述规定,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取得条件可以概括为:- 主体条件,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可诉的具体行政行为;- 主张的权益是合法权益;- 主张的权益受到损害;- 主张的权益受到损害和行政行为有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的界定
在本案中,起诉人主张自己的经济权益受到交警队行政许可行为的侵害,要求法院对交警队的行政许可行为进行司法审查。然而,交警队的行政许可行为并不必然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也不必然使起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只是有发生交通事故使起诉人承担责任的可能。因此,根据本案的具体情况,本院裁定驳回起诉,认为起诉人与被诉的行政许可行为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不具备原告资格。
原告资格的界定标准
在审判实践中,并非所有的案件都能在立案阶段就能查明起诉人是否与被诉的行政行为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有些案件需要经过开庭审理或者民事诉讼等程序才能查明。因此,在这些情况下,不能采用必然的因果关系标准。根据具体操作经验,只要起诉人与具体行政行为存在可能的因果关系,就应先赋予起诉人原告资格,而不是以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将起诉人排除在外。尽管现有的司法解释没有明确规定如何界定“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但学术和实务界普遍认可,在不违背法律规范和法律精神的前提下,应尽量赋予起诉人原告资格。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限制条件将不断缩小,范围也将逐步拓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