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法中电子证据的效力是如何的
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3-11-14
电子证据的定义和特点
电子证据是指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在的诉讼证据,存储于磁性介质中,并借助现代数字化电子信息技术及其设备进行存储、处理、传输、输出的一切证据材料。
一、电子证据的真实性审查
在民事诉讼中,对电子证据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判断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 相关当事人的陈述:需要审查输入人、发送人、接收人等相关当事人的陈述,以辨明电子证据的真伪。
- 专家鉴定结论:可以依赖专家的鉴定结论,以及计算机的数据分析报告,来判断电子证据的真实性。
- 生成环节:重点审查电子证据是如何形成的,包括生成环节中是否存在可能导致证据失真的因素。
- 传送与接收环节:重点审查传递电子数据的网络运营商是否公正、独立,传递、接收电子证据时所用的技术手段或方法是否可靠,以及电子数据在传递过程中是否被修改或加密。
- 存储环节:重点审查存储电子数据的介质是否可靠,由哪方保存,以及存储过程中是否进行了加密等措施。
- 收集环节:需要注重审查和区分电子证据的收集主体,分析电子证据收集者与本案是否存在利害关系。
- 综合认定:需要注意将电子证据与其他证据进行综合认定,如果能够与其他证据相互佐证或不互相矛盾,可确认该电子证据的效力。
二、电子证据的关联性审查
对于电子证据的关联性,一般依靠法官的生活常识、审判经验和逻辑推理进行考证。如果该电子证据的出现明显比没有该证据存在更能证明案件事实,可判断该电子证据与该案件事实存在关联性,予以采纳。
三、电子证据的合法性审查
证据的合法性要求证据必须是按照法律规定和法定程序取得的事实材料。在电子证据的获取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取证程序进行。尽管我国目前没有对电子程序的取证程序进行规范,但仍然需要遵守取证程序的基本原则,确保电子证据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