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证据的概念是什么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行政与行诉 > 行政诉讼法 > 行政诉讼证据法律知识

行政诉讼证据的概念是什么

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10-04

 
132448

行政诉讼证据的定义

证据是指用以证明案件事实的一切材料和事实。法院判案的基础是真实可靠的证据,这些证据被称为“可定案证据”。行政诉讼证据是指在行政诉讼中用以证明案件事实情况的一切材料和事实。

行政诉讼证据的特征

1. 证明对象是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是行政诉讼中所有证明活动的核心。行政诉讼的许多证据制度,特别是证明责任制度,都是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为基础制定的。证明对象对整个证据制度的构建具有重要影响,原因在于它直接反映了司法诉讼的核心任务。与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不同,行政诉讼的核心任务是审查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因此行政诉讼的主要证明任务是证明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查清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相关事实,并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2. 证据能力和证明力需要法庭查证

人民法院必须查证证据的真实性,才能作出合法有效的裁决。当事人将行政诉讼证据提交法院,但这些证据在法律上没有预决力,必须经过法院查证属实后,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根据证据法原理,法院可以认定并最终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据必须具备以下特征:

  1. 合法性:即可定案证据必须经过法定主体、按照法定程序、通过合法手段取得,并符合法定形式;
  2. 客观性:即可定案证据必须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存在的真实情况。对于行政诉讼证据而言,这种真实情况指的是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事实和规范性文件;
  3. 关联性:即可定案证据必须与案件事实——有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及其依据的事实和规范性文件——存在一定的联系。

可定案证据是人民法院作出判决的依据,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人民法院判决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行政诉讼证据的上述三个特征实际上涵盖了行政法和诉讼法两个方面的特征。行政诉讼证明责任制度的建立必须体现行政诉讼证据的特征。

3. 证据来源特定

行政诉讼的证据主要来自行政程序,而且主要由被诉行政主体提供。在实施具体行政行为的过程中,行政主体必须在充分、全面掌握证据、查明事实真相的基础上,依法作出行政处理决定。这意味着行政主体必须遵循先取证、后裁决的规则。在注重程序和实体同等重要性的今天,这已成为行政法治的内在要求。这决定了行政主体在引起诉讼时必须在作出裁决之前获得证据,并如实向法院提供。原告在诉讼程序中有权对被告行政主体提供的证据进行反驳,但由于原告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处于行政相对人地位,很难从处于主导地位的行政主体获得证据。因此,行政诉讼的证据主要由被告行政主体在法定期限内向法院提供,并且这些证据必须来自行政程序(“行政案卷排除规则”)。先取证、后裁决的行政程序规则决定了行政诉讼证据来源的特定性。这与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的证据来源有所不同。

延伸阅读
  1. 行政诉讼证据的质证程序是怎样的
  2. 提供行政诉讼证据的要求有哪些
  3. 刑事诉讼举证通知书格式怎么写
  4. 行政诉讼证据的举证规则是怎样的
  5. 解读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诉讼证据规则

行政诉讼法热门知识

  1. 县政府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行政诉讼吗
  2. 行政不作为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3. 行政合同中双方权利如何约定
  4. 行政诉讼起诉期限应怎样确定
  5. 行政诉讼指定管辖时间是什么时候
  6. 管辖权异议法院会去外地核实吗
  7. 管辖权异议能提延期申请吗
行政诉讼法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