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11-30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工作,保护单位和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本意见提出以下建议:
1. 聘用制度应遵循国家法律、政策和本意见的要求,通过签订聘用合同明确聘用单位和受聘人员的权利和义务。
2. 人员聘用制度包括公开招聘、签订聘用合同、定期考核、解聘辞聘等制度,以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转变。
3. 聘用制度应贯彻党的干部路线,尊重知识和人才,坚持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4. 除按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人事管理的事业单位和转制为企业的事业单位外,其他事业单位应逐步试行人员聘用制度。
为规范用人行为,减少随意性和不正之风,除涉密岗位外,事业单位凡出现空缺岗位都应试行公开招聘。
1. 事业单位应根据任务合理设置岗位,并确定岗位的工资待遇。
2. 根据岗位职责和条件,通过公开招聘、考试或考核的方法择优聘用工作人员。
3. 聘用人员应具备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并持有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若岗位需要)。
4. 聘用人员应优先从本单位内选聘,面向社会招聘时,本单位的应聘人员优先考虑。
5. 人员编制不得超过核定的编制数额。
为保证人员聘用工作的公平、公正和高效,聘用单位应成立相应的聘用工作组织,严格按照以下程序进行人员聘用:
1. 公布空缺岗位及聘用条件。
2. 应聘人员申请应聘。
3. 聘用工作组织对应聘人员资格进行初审。
4. 聘用工作组织对初审通过的应聘人员进行考试或考核,择优提出拟聘人员名单。
5. 聘用单位负责人员集体决定受聘人员。
6. 聘用单位与受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
聘用合同期满后,根据需要和考核情况,可以续签聘用合同。
聘用合同应由聘用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其委托人与受聘人员以书面形式订立,必须包括以下条款:
1. 聘用合同期限。
2. 岗位及职责要求。
3. 岗位纪律。
4. 岗位工作条件。
5. 工资待遇。
6. 聘用合同变更和终止的条件。
7. 违约责任。
根据双方协商一致,可以在聘用合同中约定试用期、培训和继续教育、知识产权保护等条款。
聘用单位应对受聘人员进行年度考核,并根据需要进行聘期考核。考核应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结合领导考核和群众评议,考核内容应与岗位实际需要相符合。
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次。聘用工作组织在群众评议和领导意见的基础上提出考核等次意见,报聘用单位负责人员集体决定。
考核结果是续聘、解聘或调整岗位的依据。考核不合格的受聘人员可以调整岗位或接受培训后调整岗位。
受聘人员和聘用单位可以协商一致解除聘用合同。聘用单位也可以根据情况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
受聘人员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聘用单位可以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
1. 旷工超过规定天数。
2. 擅自出国或逾期不归。
3. 违反工作规定,发生责任事故,或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
4. 严重扰乱工作秩序,影响正常工作。
5. 被判刑或劳动教养。
聘用单位可以根据情况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的其他情形。
受聘人员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聘用单位应提前30天书面通知解除聘用合同:
1. 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
2. 考核不合格,不同意调整工作岗位。
受聘人员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聘用单位不得解除聘用合同:
1. 患病或负伤在规定医疗期内。
2. 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内。
3. 因工负伤,被劳动能力鉴定机构鉴定为1至4级丧失劳动能力。
4. 患有严重疾病或精神病,无法治愈。
5. 正在接受纪律审查。
根据国家规定的其他情形。
解除聘用合同的情形下,聘用单位应根据被解聘人员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支付经济补偿。
为保障人员聘用制度的实施,聘用单位和受聘人员应严格遵守聘用合同的约定。双方应履行各自的义务,解决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为妥善处理人事争议,维护双方权益,应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及时处理争议问题。
事业单位未聘人员的安置是人员聘用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应予以高度重视。要将未聘人员尽量安置在本单位或本行业、本系统内,同时探索多种安置办法。
各地区、各部门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为未聘人员创办经济实体或进入企业提供优惠条件,引导他们在新的领域发挥作用。
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涉及广大事业单位职工的利益,政策性强,情况复杂。各级人事部门应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确保人员聘用制度的顺利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应保证单位工作的正常运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事业单位职工支持并积极参与改革,以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