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保证期间和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有什么区别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担保法 > 保证 > 保证效力法律知识

分析保证期间和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有什么区别

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2-19

 
13104
保证期间和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的区别及联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八十条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八十条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时,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该条款明确了在债权转让与对债务人生效的问题上采用的是通知原则,债权人转让权利时,只需通知债务人,即对债务人发生效力。

一、履行通知义务的时间

一种观点认为,必须在诉讼开始前履行通知义务,否则受让人根本就没有原告资格,何以启动诉讼程序?

另一种观点认为,债权转让一旦在债权人与受让人之间达成合意即有效成立,债权即移转于受让人。债务人不是债权转让合同的当事人,债务人对合同债权的转让同意与否,并不影响债权转让合同的成立和生效,是否通知债务人只决定债权转让对债务人有无法律约束力,而不能决定债权转让有无效力。

本文支持这种观点。因此,即使没有通知,在债权转让达成合意后,受让人取代原债权人的地位而成为债权人。受让人因受让债权而具有原告资格。如果一味强求通知义务要在诉讼之前完成,并且在诉讼中法院以此为由驳回受让人的诉讼请求,则违背了合同法设立债权转让的立法本意。该条规定的通知义务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尊重债权人对其权利的行使,另一方面维护经济秩序的相对稳定,以债务人得到债权转让的通知的时间为分界点,确认债务人应当履行其偿债义务的对象,确保履行义务的明确有序。因此本文认为不能一味强调通知义务的完成必须在诉讼之前。

二、履行通知义务的方式

履行通知义务的方式在合同法及其司法解释中并没有明确限定,本文认为可以以口头方式(如果债务人不予认可,则需两个以上无利害关系的证人证明),书面方式及其他能够用证据证明已经履行了通知义务的任何方式来履行通知义务。

有一种观点认为不能以诉讼的方式进行“通知”,而必须在诉讼前进行“通知”,否则法院应当驳回受让人的诉讼请求。

本文认为,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缺乏诚实信用”在某种程度上是残酷的现实。如果债务人缺乏诚实信用甚至企图恶意拖延债务履行,那么债务人就有可能利用合同法第八十条的规定去设置种种障碍以阻碍“通知”的履行,从而达到拖延债务甚至转移财产的目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债权人将很难证明自己已经履行了通知义务。比如邮寄送达,即使有回执证明,但回执仅能证明收件人曾经收到发件人的邮件,并不能证明送达邮件中具体的内容;当面送达,如果债务人拒绝签字认可而又缺少第三人作证(或第三人不愿作证),则难以证明“通知”,等等,这些情况都给了债务人否认收到通知以可乘之机。

在司法实践中已经发生债务人以各种方式恶意阻挠“通知”的情况。遇到上述情况,债权的受让人为减少自己的损失不得不通过司法救济,期望在诉讼中通过举出债权转让的有效证据来通知对方,从而达到履行通知义务和实现自己权利的目的,这是符合诉讼经济的原则的,也没有对债务人造成任何损害。

如果法院以在起诉前没有确凿证据履行了通知义务而驳回受让人的诉讼请求,否认通过诉讼的方式可以成立“通知”,则将为受让人增加讼累,也为受让人债权的行使增加了困难,同时也不利于在经济活动中惩罚不诚实守信的一方,实际上是纵容了恶意债务人。这种示范效应将使债务人认为,只要不承认收到了债权转让的通知,法院将支持债务人不履行其应当履行的债务。这种示范效应将在极大程度上保护恶意债务人,对正常债权受让人是一种打击,使合同法认可债权转让并把债权转让作为诉讼经济的一种方式的规定变成一纸空文,事实上却阻挠了市场的正常运转。而如果认可以诉讼的方式“通知”,则这种示范效应将使那些缺乏诚实信用的债务人无法利用阻碴“通知”义务履行的方式就得到收益,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法律的有关规定成为一个从善的指引。

三、履行通知义务的主体

按照合同法的规定来理解,“通知”的履行主体是债权人,受让人并没有义务履行通知义务。但是,债权人是否履行通知义务却直接关系到受让债权能否对债务人发生效力。因此,如果债权人没有履行通知义务,那么为了受让人自身的利益,受让人应当可以进行“通知”,否则,在受让人与债权人达成合意并且已经支付的情况下,如果债权人不进行“通知”将直接妨碍受让人利益的实现。受让人将陷入更多的官司中,而过多的诉讼对受让人来说风险太大。

因此,将很少有受让人愿意接受转让债权,债权转让制度将仅仅是制度,而不会被市场所采纳,况且在受让债权后,受让人已经具有了债权人的资格,因此,本文认为应当认可受让人在原债权人不进行“通知”的情况下,自行“通知”。

综上所述,本文对于合同法关于债权转让的规定中有关“通知”的看法是:应当从合同法对“债权转让”以及“通知”的规定的立法原意,立法目的的角度去理解,如果死抠法律条文,在司法过程中将使债权转让制度大打折扣。本文认为不仅债权人可以进行“通知”,而且受让人在某种情况下也可以自行通知。不仅在债权转让合意达成后至诉讼前可以“通知”,而且也可在诉讼中通过送达起诉书及附债权转让证据的方式“通知”债务人。

延伸阅读
  1. 担保责任诉讼时效:维护权益的法律时限
  2. 保证期限已过诉讼时效怎么算
  3. 一般保证期间和诉讼时效的解释和影响
  4. 先诉抗辩权的法律保障
  5. 连带担保责任保证的时效是多久?

保证热门知识

  1. 什么是不可抗力和其免责效力
  2. 中小企业融资方法有几种
  3. 起诉债务人还是起诉保证人
  4. 主债务人同时是保证人可以吗
  5. 超过诉讼时效是否及于其他保证人
  6. 债权人能否选择按份共同保证的保证人中一人起诉
  7. 事后保证的法律效力是什么
保证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