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9 更新时间:2024-03-13
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不当侵犯其合法权益,根据法定程序向主管行政机关提出复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并由行政复议机关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和适当性审查,并做出行政复议决定的一种法律制度。
行政复议的特征主要包括:
独立复议原则是指复议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不受非法干涉。
合法原则要求复议机关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职责权限,以事实和法律为依据,对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根据审查结果作出复议决定。公正原则要求行政复议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公开原则要求复议依据、程序和结果公开,复议参与人有权获得相关情报资料。及时原则要求复议机关在规定时限内及时受理申请、审查复议并作出决定,不得拖延。便民原则要求复议机关为申请人提供便利条件,减少其时间、财力和精力的消耗。
一级复议原则要求行政复议实行一级终结复议制,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
复议不停止执行原则规定,在行政复议过程中,除特定情况外,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不因复议而停止执行。
书面审理为主原则规定,行政复议原则上采用书面审查的方式,但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调查情况、听取各方意见。
合法与适当双重审查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复议过程中,不仅要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还要审查其适当性,以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行政复议的主要法律根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此外还有其他法律、法规、规章等相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是在1999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通过,由1999年0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6号主席令公布,自1999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法律,共计七章四十三条。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修订,行政复议法于2009年8月27日修订并自同日起实施。
为了进一步发挥行政复议制度在解决行政争议、建设法治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2007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该条例于2007年8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