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4-28
根据新修订的审计法实施条例,原有的公布范围限制被取消。原来,只有在本级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要求公布、社会公众关注的以及法律法规要求公布的情况下,审计结果才能被公布。为了加强审计监督,新条例取消了这些限制。
根据国务院法制办财经司副司长季怀银的解释,新条例规定了两种特殊考虑的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如果要公布社会审计机构的相关审计报告的核查结果,审计机关必须与有关主管机关进行协商。这里的社会审计机构主要指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其主管机关是财政部。第二种情况是对上市公司的审计,由于涉及到股市的稳定,规定要在公布的5天之前将公布的内容告知上市公司。这样做的好处是,上市公司可以提前了解审计结果,从而采取一些生产经营方面的调整,以避免对股市产生影响。
审计署总审计师孙宝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审计公开既有促进作用,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认为,审计公开比一般的处理方式更具威慑力。审计署审计机关的发展与公开有很大关系。审计的核心理念是公开,如果不公开审计结果,其意义就不大。新条例的强调公开使得审计结果的作用更加突出,社会作用也将进一步显现。然而,这也给审计机关带来了压力和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确保审计质量,按照法定程序办事,才能敢于公开审计结果。
根据《审计法实施条例》,审计监督的范围得到进一步明确。新条例增加了对财政资金运用实行跟踪审计的范围,明确了建设项目审计的具体范围,增加了对专项审计调查的具体范围,以及对社会审计机构核查的具体范围。
审计署总审计师孙宝厚表示,新条例对审计监督的权限作出了两大拓展。首先,对国家建设资金使用单位进行审计,以及与建设单位相关的设计、施工、监理等方面的审计和调查。其次,对金融机构存放公共资金或以个人名义存放公共资金的行为,过去审计存在一定障碍,新条例明确了审计机关的权限,将工作范围扩展到公共资金的审计。无论是公共资金存放在金融机构还是以个人名义存放,审计机关都可以进行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