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程序的准备解阶段是哪些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财税法 > 审计法 > 审计程序法律知识

审计程序的准备解阶段是哪些

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4-03-12

 
12730

审计程序的准备解阶段

一、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常用方法包括:

  1. 查阅去年的审计工作底稿;
  2. 查阅行业业务经营资料;
  3. 查阅公司章程协议、董事会会议记录、重要合同等;
  4. 参观被审单位现场;
  5. 询问内审人员和管理当局。

二、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审计业务约定书是指审计机构与委托人共同签署的,据以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和受托关系,明确委托目的、审计范围及双方应负责任与义务等事项的书面合同,具有法定约束力。具体内容应包括:

  1. 签约双方的名称;
  2. 委托目的;
  3. 审计范围,应明确所审会计报表的名称及其反映的日期或期间;
  4.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5. 签约双方的义务,委托人应当履行的主要义务包括:①及时提供审计人员所要求的全部资料;②为审计人员的审计提供必要的条件及合作;③按照约定条件即使足额支付审计费用。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履行的主要义务包括:①按照约定的时间完成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②对执行业务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保密;
  6. 审计报告的使用责任,审计报告使用不当而造成的后果,与审计人员无关;
  7. 审计收费;
  8. 违约责任;
  9. 应当约定的其他事项。

三、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初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目的在于判断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否作为在实质性测试的时候进行抽样的基础,并对那些准备信赖的内部控制决定其测试的时间、性质、范围。

四、确定重要性

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序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的情形有:

  1. 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计划阶段),在运用审计程序以检查会计报表的错报或漏报时所允许的误差范围;
  2. 在实施阶段,根据重要性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审查;
  3. 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被看作是某一错报或漏报或汇总的错报或漏报,是否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标志。
延伸阅读
  1. 认缴制公司减资程序
  2. 企业兼并的法律程序和手续
  3. 外商独资企业股权怎么转让
  4. 征地拆迁安置补偿资金审计方法
  5. 对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的要求

审计法热门知识

  1. 被审计单位转移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的处罚
  2. 审计监督范围进一步明确
  3. 工程审计的定义和目的
  4.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现状
  5. 误区一:不对询证函保持控制
  6. 新条例增强财政资金运用实行跟踪审计和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力度
  7. 发生公司分立纠纷如何处理
审计法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