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4-09-24
在对行政裁决不服的情况下,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的方式虽然是最佳选择,但仍存在一些缺点。目前,法院只能审查行政裁决的合法性,撤销或部分撤销行政裁决,并判令行政机关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判决,而无权直接变更行政裁决。这导致民事纠纷的最终解决权仍掌握在行政机关手中,既不利于纠纷的有效解决,也不符合司法最终解决的原则。
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当赋予法院对行政裁决的司法变更权。根据国家职能的传统分工,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纠纷属于司法领域的管辖事项。行政机关只是因其专业性和技术性等方面的优势,将与行政管理职权密切相关的民事争议交由行政机关裁决。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剥夺了法院本身的司法权。如果因行政权介入而限制了法院对此类纠纷的管辖权,显然是不合情理、不合法理的。因此,赋予法院司法变更权是合理的。
司法权具有最终解决纠纷的权力。只有赋予法院对行政裁决的司法变更权,才能充分体现司法最终解决的原则,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目前,法院只能对行政裁决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如果行政裁决违法,法院只能撤销或部分撤销,并判决行政机关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这样一来,民事争议又回到了行政机关的手中,由行政机关再次作出裁决。当行政机关认为自己的裁决没有错误时,再次作出的裁决也不会与被撤销的裁决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当事人对第二次裁决结果仍不服,将再次向法院起诉,形成了政府裁而不决,法院决而不裁的怪现象。
这不仅不利于纠纷的解决,而且严重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违背了公平和效率原则。如果赋予法院对行政裁决的司法变更权,法院在查明案件事实的基础上直接作出判决,不仅有利于及时有效地解决民事争议和行政争议,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符合公平和效率原则。
综上所述,当事人对行政裁决不服时,应当提起行政诉讼,并赋予法院司法审查权,以最终解决纠纷,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