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4-09-19
刑事追缴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对犯罪分子所获得的违法财产进行追查、收缴的活动。作为刑事诉讼的参与者,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都具有追缴违法所得的权力。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决定,目前行使侦查权力的机关除了公安机关外,还包括国家安全机关、监狱管理机关、海关和军队保卫部门。检察机关在办理自侦案件时,实际上也行使着侦查权。每个部门在行使相应权力的过程中都有权追缴犯罪分子的违法所得,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
根据1965年12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和财政部联合颁发的《关于没收和处理违法所得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没收赃款赃物的权力属于县级以上人民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1986年12月31日财政部发布的《罚没财物和追回赃款赃物管理办法》重申了公安、检察、法院三机关具有违法所得认定权(包括处置权)。
刑事追缴与刑事执行存在一些微小的差异。一般意义上的追缴是指侦查机关、检查机关和审判机关在判决前的司法活动,应该在刑事判决时结束。因为追缴或退赔情况可以作为人民法院量刑的情节之一。一旦判决作出,刑事追缴就转变为判决的执行。在司法实践中,人们习惯将判决后的追缴称为执行。违法所得的执行实际上是刑事追缴的一个特殊阶段,两者适用的法律并不完全相同。通常的追缴主要适用刑事法律,而执行除了适用刑事法律外,还要参照适用民事法律,甚至主要适用民事法律。然而,由于我国目前对追缴的含义没有明确的区分,实体法、程序法和司法解释之间的使用非常随意,有时在同一法律中也会出现与执行混用的情况。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条第(1)项规定,执行机构负责执行人民法院的法律文书,包括刑事附带民事判决、裁定和调解书,但不包括刑事判决和裁定书。结合该解释第三百五十八条第二款的规定,附带民事判决中财产的执行,依照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规定办理。这可以理解为制定者当初设计刑事审判庭负责刑事裁判的财产执行。在我看来,将刑事财产的执行交由执行机构执行比较合适。因为财产执行涉及到大量的民事法律,或者说主要运用民事法律来判断和查明被执行财产,而对民事法律的学习和运用一直是我国刑事法官的薄弱环节。让刑事法官再负责刑事财产案件的执行,确实有些勉为其难,可能会影响刑事案件的审判质量和效率,也会影响刑事财产执行的效果。相反,执行机构长期从事民事、行政执行甚至包括刑事附带民事的执行工作,具备较为完备的执行手段、丰富的执行经验,特别是较为娴熟的业务技能,执行的效果和效率都会有很好的体现。最高人民法院已经明确财产刑由人民法院的执行机构执行(《关于财产刑执行问题的若干规定》第一条),这已经体现了这种趋势。当然,以执行机构执行为原则,并不排斥刑事审判庭对简易的或者扣押在案的财物的执行,但要注重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这样从实际出发,从执行的效果和效率出发,合理配置司法资源,切实提高司法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