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0 更新时间:2024-08-03
审计实施是指评价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财务收支项目实质性审查,进而取得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和作出审计评价等。审计实施阶段包括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协调配合的过程和审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查阅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检查现金、有价证券和实物,向有关单位和个人延伸调查等方式进行审计并取得证明材料。这个阶段在整个审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审计人员的任何疏忽都可能增加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成本,甚至导致整个审计项目的失败。
现金库突击盘点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的库存现金、银行存款进行突击检查。突击检查应在进点当日进行,并保持保密。经过审计实践证明,账外账(“小金库”)资金与正常的财务库存货币存在一定的联系,现金库往往也是“小金库”货币资金的存放地。通过进行突击检查,可以发现单位货币资金与“小金库”资金相互挪用的情况,特别是当库存现金出现负数时,采取这种方法是发现“小金库”的有效途径。如果审计项目涉及多个单位,应合理组织力量同时进行现金库盘点,以避免失去通过突击盘点发现问题的良机。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广泛应用,违法篡改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原始会计资料而不留痕迹成为可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审计银行账户入手,查清和揭露违法犯罪事实真相。银行账户是资金活动的载体,能够全面揭示货币资金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即使涉案人员采取各种手段逃避查处,但其资金所反映的经济活动却会在银行账户上留下运行的轨迹。因此,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疑点时,应特别关注银行账户,查清资金在账户中的运动情况,掌握资金的流动方向和有关活动,从而抓住案件线索的根源。审计方法应以银行对账单为主线,采取“逆时法”对大额银行存款收支作为审计重点。此外,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条件,可以向开户银行提取数据与被审计单位银行账电子数据核对,以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收据是能够证实一个单位资金流入的有效凭证。通过检查收据使用情况,审计人员往往可以发现收入资金是否全部入账,从中发现账外账或“小金库”。首先,应检查收据登记制度的健全情况,包括收据保管与使用人员是否分离、收据领用、缴销登记是否详细无遗漏、登记的收据与凭证中的式样、编号是否一致,且符合制度要求。其次,重点检查可能列支自行购买收据支出的科目,查看是否存在使用收据但未进行登记的情况,例如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列支了自行购买收据的支出,但收据登记簿未对这些收据进行登记,可能存在账外账的问题。
通过往来科目隐瞒收入、调节成本和利润,是企业常用的舞弊手段。审计人员应特别关注“暂存款”等往来科目,以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行政事业单位较普遍地存在通过往来科目隐匿收支的问题,将“暂存款”等往来科目作为报销结算科目,预算外资金在此类科目列收列支。资金来源主要有单位的杂项收入(如房屋出租收入)、向下属单位收取的赞助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应上缴财政专户的收费等。审计人员应对这些科目进行仔细检查,以揭示可能存在的账外账问题。
有些单位往往对某些收入不入账,仅仅通过查账很难发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询问被审计单位之外的有关人员,或向被审计单位的群众了解有关情况,以发现账外账(“小金库”)的线索。
审计实施中,虽然按照审计方案实施审计是基本要求,但在具体审计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审计人员要具备灵活多变的能力,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工作思路和审计重点。此外,审计涉及的范围很广,所发现的重要情况有可能涉及其他单位。为了追查问题的根源,审计人员可以利用审计专项调查的手段,进行延伸审计,以查清问题。
由于会计规章和财经法规制度的完善,一个人难以独自完成对资金的虚报冒领等贪污行为。因此,多人共同作案的违法行为更加隐蔽,给审计发现问题带来很大难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审计人员需要具备深入的洞察力,对支出凭证进行认真辨别。例如,检查购买实物发票是否附有明细,入库单是否齐全,经手人、验收人是否本人真实签字,有无伪造等问题。
内部审计机构是本部门、本单位的一个部门,内部审计人员是本部门、本单位的职工,因此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对本部门、本单位的问题进行审查。首先,可以根据需要简化审计程序,在本部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及时开展审计。其次,通过日常了解,审计人员可以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或问题的苗头,并且可以迅速与有关职能部门沟通或向本部门、本单位最高管理者反映,以便采取措施纠正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