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5-02-17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金已经成为企业持续生产的“血液”。个体、集体企业需要自筹资金,国有企业也不能完全依赖国家投资,这就要求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逐步向多样化发展,筹集资金已经成为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筹资管理也相应的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
债务筹资问题是指在筹集债务型资金时应考虑的有关问题,如债务时机、规模、比例结构和还款期限分布等。对这些问题若有高瞻远瞩的谋略,企业就可提前避免财务风险的侵袭。
企业债务要把握适当的时机。在经济起飞前或振兴之时,企业由于资金不足就会大量举债,以便调动和利用企业不景气时不得不闲置或利用率不高的劳动力、生产工具等要素,使其按合理的数量和质量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扩大的生产力。此时举债,资金的使用效率大于债务的利息率,所以企业不仅能取得财务杠杆效益,而且还有利于把企业生产能力提高到相应的规模,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相反,如果企业经营不景气,生产经营活动正处于衰退之中,且短期内无转生希望,则不宜多债务,因为此时,资金的利润率小于债务的利息率,企业如果举债就会陷入“以债养债”的恶性循环,信誉扫地、甚至会导致企业破产。恶意举债对企业、金融机构、国家、社会、管理者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
企业的资本结构确定债务规模,恰当的资本结构决定合理的债务规模。所以即使企业经营状况繁荣景气、蒸蒸日上,举借债务也并不是愈多愈好。举债是为了弥补自有资金不足,满足经营资金需求并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它不能只成为企业的负担。债务应当以一定的自有资金为保证,以一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为前提,以保证生产要素充分有效结合为限度,再结合企业的经营战略、承担风险的能力、最佳资本结构状况来确定合理的债务规模。各企业所处行业不同,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不同,经营战略各异,故而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差别,因此,企业之间不可能存在统一债务规模标准。由于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企业应根据经营状况的变化相应地调整债务规模。
判断企业是否应该借款,借款利率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借款利率必须低于公司或项目的投资报酬率,这是企业借款的前提条件。项目利润率可能高于或低于企业平均利润率,在具体选择借款可行性时应以项目利润率为标准,进行精细化决策。对借款的利息支付方式及时间也要认真做好决策。因为资金时间价值的存在,利息是先支付还是后支付,对借款利率的升高或降低都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保证企业借款能够实现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降低利息支出和费用支出,以实现资金成本的最低化,把企业举债经营的风险维持在可以接受的限度内。
在债务结构分布上,企业必须对债务偿还的期限结构进行规划。企业在规划债务期限结构时主要应考虑资金运用所需时间长短、利率在未来变动的可能性、企业规模的大小和偿还期限分散化等因素。债务期限的合理规划能降低财务风险,一则可以确定合理的利息负担,二则可使企业避免债务到期过分集中或避免企业在缺乏资金时却要面临债务偿还的困境。但需要指出的是,现在尚无任何规则决定债务总额中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的最恰当比例。债务比例随着经营状况变动而呈动态变化。企业应根据经营环境的实际,机动地调整债务的期限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