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法法律法规 > 刑法司法解释法律知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

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4-04-19

 
116585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

一、关于贪污贿赂犯罪和渎职犯罪的主体

(一)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认定

根据刑法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指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包括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军事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乡(镇)以上中国共产党机关、人民政协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也应当视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的认定

委派是指被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代表其在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组织、领导、监督、管理等工作的人员。不论被委派的人身份如何,只要接受委派,都可以认定为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在国有控股或参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中从事组织、领导、监督、管理等工作的人员,应当以国家工作人员论。

(三)“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的认定

刑法规定的“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应当具备两个特征:一是在特定条件下行使国家管理职能;二是依照法律规定从事公务。具体包括依法履行职责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依法懂行审判职责的人民陪审员、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从事行政管理的农村和城市基层组织人员,以及其他由法律授权从事公务的人员。

(四)关于“从事公务”的理解

从事公务是指代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履行组织、领导、监督、管理等职责。公务主要表现为与职权相联系的公共事务以及监督、管理国有财产的职务活动。劳务活动、技术服务工作等一般不认为是公务。

二、关于贪污罪

(一)贪污罪既遂与未遂的认定

贪污罪以行为人是否实际控制财物作为区分贪污罪既遂与未遂的标准。贪污未遂是指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了虚假平帐等贪污行为,但公共财物尚未实际转移,或者尚未被行为人控制就被查获的情况。

(二)“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认定

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是指承包、租赁、临时聘用等形式管理、经营国有财产。

(三)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共同非法占有单位财物行为的认定

国家工作人员与他人勾结,共同非法占有单位财物的行为,应当按照相关解释的规定定罪处罚。在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中,非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分别利用各自的职务便利,共同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有的,应当尽量区分主从犯,如果难以区分主从犯,可以贪污罪定罪处罚。

(四)共同贪污犯罪中“个人贪污数额”的认定

在共同贪污犯罪案件中,个人贪污数额应理解为个人参与或组织、指挥共同贪污的数额,不能只按个人实际分得的赃款数额来认定。对共同贪污犯罪中的从犯,应根据其参与的共同贪污的数额确定量刑,并依法从轻、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

三、关于受贿罪

(一)关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认定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既包括利用本人职务上主管、负责、承办某项公共事务的职权,也包括利用职务上有隶属、制约关系的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例如,国家下级人员通过不属于自己主管的下级部门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应当认定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

(二)“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认定

为他人谋取利益包括承诺、实施和实现三个阶段的行为。只要具有其中一个阶段的行为,如国家工作人员收受他人财物时,根据他人提出的具体请托事项,承诺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就具备了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要件。

(三)“利用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的认定

利用本人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是指行为人利用本人职权或地位产生的影响和一定的工作联系,如单位内不同部门的国家工作人员之间、上下级单位没有职务上隶属、制约关系的国家工作人员之间、有工作联系的不同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之间等。

(四)离职国家工作人员收受财物行为的处理

根据相关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并在离职后收受请托人财物,构成犯罪的,以受贿罪定罪处罚。

(五)共同受贿犯罪的认定

非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伙同受贿的,应当以受贿罪的共犯追究刑事责任。具体认定是否构成共同受贿罪,取决于双方有无共同受贿的故意和行为。

(六)以借款为名索取或非法收受财物行为的认定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借款为名向他人索取财物,或者非法收受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应当认定为受贿。具体认定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借款事由、款项去向、双方关系、是否要求利用职权为他人谋取利益、是否有归还意愿和能力等。

(七)涉及股票受贿案件的认定

在办理涉及股票的受贿案件时,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认定受贿罪。例如,以个人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个人决定以单位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谋取个人利益等行为均属于受贿罪。对于行为人支付股本金而购买较有可能升值的股票,不以受贿罪论处。

四、关于挪用公款罪

(一)单位决定将公款给个人使用行为的认定

经单位领导集体研究决定将公款给个人使用,或者单位负责人为了单位的利益,决定将公款给个人使用的行为,不以挪用公款罪定罪处罚。如果该行为导致单位遭受重大损失,构成其他犯罪的,依法对责任人员定罪处罚。

(二)挪用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行为的认定

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的行为应根据实质来判断是否属于“以个人名义”。行为人逃避财务监管,或者与使用人约定以个人名义进行,或者借款、还款都以个人名义进行,将公款给其他单位使用的,应认定为“以个人名义”。

(三)国有单位领导向其主管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下级单位借公款归个人使用的认定

国有单位领导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指令具有法人资格的下级单位将公款供个人使用的行为,属于挪用公款行为,构成犯罪的,应以挪用公款罪定罪处罚。

(四)挪用有价证券、金融凭证用于质押行为性质的认定

挪用金融凭证、有价证券用于质押,使公款处于风险之中,与挪用公款为他人提供担保没有实质的区别。挪用公款数额应按照实际或可能承担的风险数额认定。

(五)挪用公款归还个人欠款行为性质的认定

挪用公款归还个人欠款的性质应根据欠款的原因分别认定。归还个人进行非法活动或者进行营利活动产生的欠款,应认定为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或者进行营利活动。

(六)挪用公款用于注册公司、企业行为性质的认定

申报注册资本是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作准备,属于成立公司、企业进行营利活动的组成部分。因此,挪用公款归个人用于公司、企业注册资本验资证明的行为应当认定为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

(七)挪用公款后尚未投入实际使用的行为性质的认定

挪用公款后尚未投入实际使用的行为,只要同时具备“数额较大”和“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构成要件,应当认定为挪用公款罪,但可以酌情从轻处罚。

(八)挪用公款转化为贪污的认定

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的主要区别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公款的目的。具有非法占有公款的目的可以根据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来判断,例如行为人携带挪用的公款潜逃、采取虚假发票平帐、销毁帐目等手段、截取单位收入不入帐、拒不归还等情形。

五、关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行为人不能说明巨额财产来源合法的认定

一、不能说明财产来源的情况

根据刑法第三百九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不能说明巨额财产来源合法”,包括以下情况:

  1. 行为人拒不说明财产来源;
  2. 行为人无法说明财产的具体来源;
  3. 行为人所说的财产来源经司法机关查证并不属实;
  4. 行为人所说的财产来源因线索不具体等原因,司法机关无法查实,但能排除存在来源合法的可能性和合理性的。

二、“非法所得”的数额计算

根据刑法第三百九十五条规定的“非法所得”,一般是指行为人的全部财产与能够认定的所有支出的总和减去能够证实的有真实来源的所得。在具体计算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 应把国家工作人员个人财产和与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财产、支出等一并计算,而且一并减去他们所有的合法收入以及确属与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个人的非法收入;
  2. 行为人所有的财产包括房产、家具、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及股票、债券、存款等动产和不动产;行为人的支出包括合法支出和不合法的支出,包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费用、罚款及向他人行贿的财物等;行为人的合法收入包括工资、奖金、稿酬、继承等法律和政策允许的各种收入;
  3. 为了便于计算犯罪数额,对于行为人的财产和合法收入,一般可以从行为人有比较确定的收入和财产时开始计算。

关于渎职罪

一、渎职犯罪行为造成的公共财产重大损失的认定

根据刑法规定,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渎职犯罪是以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为构成要件的。其中,公共财产的重大损失,通常是指渎职行为已经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在司法实践中,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虽然公共财产作为债权存在,但已无法实现债权的,可以认定为行为人的渎职行为造成了经济损失:

  1. 债务人已经法定程序被宣告破产;
  2. 债务人潜逃,去向不明;
  3. 因行为人责任,致使超过诉讼时效;
  4. 有证据证明债权无法实现的其他情况。

二、玩忽职守罪的追诉时效

玩忽职守行为造成的重大损失当时没有发生,而是玩忽职守行为之后一定时间发生的,应从危害结果发生之日起计算玩忽职守罪的追诉期限。

三、国有公司、企业人员渎职犯罪的法律适用

对于1999年1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实施以前发生的国有公司、企业人员渎职行为(不包括徇私舞弊行为),尚未处理或者正在处理的不能按照刑法修正案追究刑事责任。

四、关于“徇私”的理解

徇私舞弊型渎职犯罪的“徇私”应理解为徇个人私情、私利-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为了本单位的利益。实施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定罪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

延伸阅读
  1. 如何认定为被迫辞职
  2. 当事人送达地址确认书怎么填写
  3. 离婚后子女更名法规解析
  4. 关于诈骗犯罪未遂数额的认定问题
  5. 交通事故伤残赔偿的相关法律规定

刑法法律法规热门知识

  1. 男子持刀杀人致4死4伤,持刀故意伤人致死判多久
  2. 麦当劳砍人事件:涉及持刀伤人行为的法律处罚探讨
  3. 打架导致骨折是否涉及刑事责任?
  4. 父母犯罪影响子女政审怎么认定
  5. 参加抗议活动违法吗
  6. 谎称自己是警察什么罪
  7. 经济犯罪退赃后还会判刑吗
刑法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3. 集体合同的效力
  4.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5. 房屋相邻关系
  6. 一房数卖,谁才是房屋主人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