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刑事责任年龄人负刑事责任有哪些
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4-05-31
立法精神下的解决方法
1.补充立法
根据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对于危害严重但未加以规定的犯罪行为,应采用补充立法的方式加以解决。例如,走私、运输、制造毒品罪等。
2.理论的更新
针对想象竟合犯的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应采用更新的、更合理的理论进行认识和解决。例如,对于以杀人故意实施的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行为,可以直接按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3.分割的方法
有人主张采用分割的方法,将未列入刑法第17条第2款的其他犯罪中又有列明的八种犯罪危害行为或后果时,将该危害行为或危害结果分割出来定罪。例如,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实施的绑架行为中有故意杀人行为的,不以绑架罪定罪,而以故意杀人罪定罪。
4.法律解释
对于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是犯罪行为还是罪名,应由立法机关作出法律解释,明确其为犯罪行为。例如,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虽未列入刑法第17条第2款,但只要有抢劫行为,不论对象是什么,都可追究刑事责任。
5.增强概括性规定的方法
概括性规定是指法律对某问题所作的抽象规定,允许司法机关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解释。立法模式为“明确部分严重犯罪+概括性规定”。概括性条款为“其他严重危害社会应当判决十年有期徒刑以上的。”
相对刑事责任年龄人负刑事责任的立法完善
通过对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存在缺陷的分析,为了消除刑法学界对此问题的分歧,可以对刑法第17条第2款进行重构。重构后的规定为:“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犯罪行为的,应当负刑事责任。”重构的特点如下:第一,明确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为犯罪行为,能够解决不论是抢劫财物还是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的问题,以抢劫的对象定罪名。第二,将与贩卖毒品危害相当的、走私、运输、制造毒品的犯罪行为列入该条款。这种重构解决了刑法学界对一些问题的分歧,对司法实践有较大的实际意义。然而,这一重构并未解决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绑架致人死亡或伤害被绑架人、以危害方法危害公共安全造成多人死亡、强迫他人卖淫中强奸行为等定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对“想像竟合犯”进行理论更新。想像竟合犯是指行为人基于一个犯罪意图所支配的多个不同的犯罪行为,实施一个危害行为,而触犯多个罪名的犯罪形态。其特征包括:主观上出于一个犯罪意图所支配的多个不同的罪过;客观上行为人只实施了一个行为;一个行为能触犯多个罪名。针对想像竟合犯的问题,可以采取“从一重罪处断”或“从一负刑事责任的重罪处断”的处罚原则。例如,对于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绑架致人死亡或杀害被绑架人、决水、破坏交通工具、破坏交通设施、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等致人死亡、非法拘禁行为人在实施非法拘禁过程中使用暴力致人死亡的行为,可以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对于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在拐卖妇女过程中奸淫被拐卖妇女的、强迫他人卖淫中强奸后迫使卖淫的行为,可以以强奸罪定罪处罚。这种更新的理论对于解决相关问题具有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