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犯罪被关在哪里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妇幼权益 > 未成年保护 > 司法保护法律知识

未成年犯罪被关在哪里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5-13

 
402186
现在很多犯罪的年龄在降低,甚至还有很多未成年人杀人,那么未成年犯罪被关在哪里,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是怎样的,未成年人怎样进行处理呢,手心律师网小编通过你的问题带来了“未成年犯罪被关在哪里”的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未成年犯罪被关在哪里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三条的规定,未成年犯应当在未成年犯管教所执行刑罚。具体执行机关应当根据判决情况将罪犯送交公安机关、监狱或其他执行机关。对于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两年、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罪犯,由公安机关将其送交监狱执行刑罚。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且剩余刑期在三个月以下的罪犯,由看守所代为执行。对于被判处拘役的罪犯,由公安机关执行。

执行机关应当及时收押未成年罪犯,并通知其家属。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拘役的罪犯,在执行期满后,执行机关应当发给其释放证明书。

二、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

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的规定,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分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和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三个阶段。

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不满14周岁。对于不满14周岁的人,由于其尚处于幼年时期,缺乏辨认和控制行为的能力,法律规定其不负刑事责任。然而,必要时可以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加强管教。

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14周岁不满16周岁。根据刑法第17条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在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等罪行时,应负刑事责任。

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对所有犯罪行为都应负刑事责任,但根据情况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三、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的法律规定

1、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或免除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应当封存。检察院应当在收到法院生效判决后对犯罪记录进行封存。人民检察院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作出不起诉决定后,也应当封存相关记录。

2、被封存的犯罪记录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除司法机关办案需要或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情况外。进行查询的单位应当对被封存的犯罪记录保密。

3、如果被封存犯罪记录的未成年人发现漏罪,并且漏罪与封存记录的罪行数罪并罚后被决定执行五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应当解除对其犯罪记录的封存。

四、未成年犯罪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实施了犯罪行为。未满14周岁的人实施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不认定为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有实施了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等行为,才构成犯罪,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如果未成年人在14岁以前和14至16岁期间都实施了上述行为,那么只对14至16岁期间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14岁以前的行为不是犯罪,不能一并追究其刑事责任。已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了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都构成犯罪,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如果未成年人在年满16周岁前后都实施了上一个问题所说的犯罪行为以外的其他犯罪行为,那么只追究未成年人在年满16岁以后的行为的刑事责任,对16岁以前的行为不作为犯罪一并追究。

五、处理原则

一、从宽处理的原则

根据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的规定,对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也就是说,不满18岁是一个法定从宽处罚的情节。具体从轻或减轻处罚的幅度应根据具体案件确定。对于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低龄犯罪者和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高龄犯罪者,在判决时应区别对待,一般来说,对于同一年龄段内的犯罪行为,在决定从轻或减轻处罚时,应当考虑不同行为人年龄上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从宽处罚的原则。

二、不适用死刑的原则

根据刑法第49条的规定,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这是一条刚性要求,不允许有任何例外。未成年人不论犯何罪均不应判处死刑。这是因为死刑是一种最严厉的刑罚,关系到犯罪人的生死存亡。未成年人由于尚未成熟,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尚未达到罪行极其严重、不堪改造的程度,不宜适用死刑。

三、教育、感化和挽救的原则

根据我国未成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于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应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司法人员应正确处理惩罚和教育的关系,将教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司法人员对未成年人应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对待学生一样,根据其个人特点进行教育,使其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性。

这一原则要求司法人员在办理未成年人案件时要注意查清事实,并及时进行教育和感化。教育和感化在诉讼的各个阶段都应受到重视,要正确处理查清事实与教育、感化的关系。查清事实是正确教育的基础,只有事实清楚,才能以理服人,便于开展针对性的教育。但也不能只关注事实本身而忽视教育和感化。教育和感化是处理未成年人案件的重要原则,要注意挖掘犯罪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对症下药,进行心理教育,使其真正认罪伏法,并正确对待将要面临的刑事处罚和履行义务。

贯彻教育、感化和挽救原则并不意味着只重视教育而忽视惩罚。未成年人犯罪同样对社会造成危害,对其依法处罚是合理且必要的。忽视惩罚或不当处罚可能使其无法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后果,不利于贯彻教育、感化方针。然而,这种处罚应遵循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尽量避免对其进行处罚。

四、分案处理的原则

分案处理是指对未成年人案件与成年人案件实行诉讼程序分离、分别关押、分别执行的原则。

诉讼程序分离是指对于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犯罪或有牵连的案件,只要不妨碍诉讼,应进行分案处理。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应照顾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可以设立专门机构或指定专人办理。

分别关押是指在对未成年人和成年人适用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时,应将其分别关押看管。对于审前羁押的未成年人,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应与羁押的成年人分别看管。

分别执行是指对未成年人的已生效判决、裁定的执行,应与成年人分开,不得放在同一场所,以防止成年罪犯对未成年罪犯产生不良影响。未成年罪犯的执行场所一般为少年犯管教所。在未成年人刑罚执行期间,执行机关应加强对其法制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对于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罪犯,执行机关应保证其继续接受义务教育。

五、保障未成年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的原则

未成年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除享有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任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外,还应注意保障其作为未成年人所享有的一些特别权利。

首先,未成年人有权要求其法定代理人在讯问和审判时到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可以在讯问和审判时到场。这有利于未成年人的情绪稳定,也有利于诉讼的顺利进行。在没有妨碍诉讼进行的情况下,一般应通知法定代理人到场。

其次,未成年人有权获得指定辩护人的帮助。如果未成年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应当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这一规定对于保障未成年被告的诉讼权利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原则的贯彻执行有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不公开审理原则

不公开审理原则是指法院在审理未成年案件时,不对社会公开,不允许旁听和记者采访。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52条第2款的规定,14岁以上不满16岁未成年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16岁以上不满18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五条第二款进一步规定:“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第三款还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13条的规定,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判决前,审判人员不得向外界披露任何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诉讼案卷材料,除依法查阅、摘抄、复制以外,未经本院院长批准,不得查询和摘录,并不得公开和传播。不公开审理未成年人案件有利于缓解未成年人的紧张情绪,防止公开审判可能导致的给未成人造成精神创伤、增加改造的难度等不利于其回归社会的消极后果。

宣告判决公开原则

不公开审理原则只是指审判过程不公开,对判决的宣告应公开进行。根据《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三十一条规定:“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宣告判决应当公开进行,但不得采取召开大会等形式。”

全面调查的原则

全面调查原则是指司法人员在处理未成年人案件时,不能仅从处罚的目的出发,满足于对案件事实和证据的调查。还要基于教育、挽救的目的,对未成年人的的生理、心理状况及其生活环境进行全面的调查,必要时还要进行医疗检查和心理学、精神病学判断。

全面调查原则要贯穿刑事诉讼的始终,而不限于法庭调查。贯彻全面调查原则,可以全面把握未成的人生活、成长环境,了解其人格、素质等情况,查明犯罪的原因和条件。这不但有利于正确处理案件,而且对选择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对其进行教育、改造也是很有必要的。

迅速简约的原则

迅速简约原则是指在办理未成年案件中,在诉讼的各个阶段,都要尽可能地缩短时间,提高诉讼效率,简化程序,争取早日结案。简约是迅速的前提,迅速是简化的客观效果,二者相互联系。

对未成年人案件实现迅速简约原则是为了保证未成年人能尽早摆脱诉讼过程的困扰,避免未成年人繁杂漫长的诉讼过程承受过重的心理负担,以致产生抵触情绪,对其教育和改造产生不良影响。但在贯彻这一原则时,要注意“度”,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迅速简约。而不能草率从事,损害诉讼公正。

未成年保护热门知识

  1. 未成年特困人员能否被福利院接收
  2. 未成年犯罪父母的法律责任
  3. 童工的法律定义
  4. 未成年人的权利、义务和“违法”“犯罪”的概念
  5. 未成年犯罪被关在哪里
  6. 累犯制度在未成年人身上的适用问题
  7. 16岁聚众斗殴罪轻伤是否会被判刑
未成年保护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