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行贿罪的罚金标准及执行方式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5-02
一、单位行贿罪的罚金标准
根据刑法第393条的规定,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贿,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有期徒刑或拘役。如果行贿取得的违法所得归个人所有,依照刑法第389条和第390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刑法第389条规定了行贿罪,即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如果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数额较大,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都可以视为行贿罪。而如果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但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则不构成行贿罪。根据刑法第390条的规定,犯行贿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因行贿谋取不正当利益、情节严重或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可并处没收财产。如果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在适用刑罚时,对单位行贿罪应注意以下问题:1. 罚金刑的适用问题:根据刑法第52条的规定,判处罚金应根据犯罪情节决定数额。对单位判处罚金时,也应遵循此原则。目前尚无具体法定数额,可以通过司法解释明确规定,或参照其他经济犯罪标准,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金较为适宜,同时考虑犯罪对国家或社会公共利益的危害程度和犯罪手段的恶劣程度。2. 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区分: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是指直接策划、组织、指挥或批准犯罪活动的单位领导人员,通常为法定代表人。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指直接实施、积极参与并起重要作用的人员。在单位行贿罪中,涉及的人员可能较多,应区分不知情的人员和明知不对但慑于权力而行贿的人员。3. 主要和次要责任人员的区分:单位行贿犯罪与传统的共同犯罪有较大区别,不能简单地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根据在犯罪过程中所处地位和起的作用,可分为主要和次要责任人员。
二、被判处罚金的执行方式
罚金是刑法规定的一种财产刑,可以作为附加刑与主刑同时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人民法院判处罚金后,涉及到罚金刑的执行,即罚金的缴纳。这关乎法律尊严和罚金刑是否得到切实执行。人民法院在判处罚金时,应同时规定缴纳期限和方式,明确是一次缴纳还是分期缴纳。如果罚金数额较小或缴纳不困难,可以限期一次缴纳;如果罚金数额较大且犯罪分子无力一次缴纳,可以限定时间分期缴纳。缴纳期限和时间的长短应根据犯罪分子的经济状况和缴纳的可能性确定。在规定的期限内未缴纳或未完全缴纳罚金的,可以由人民法院采取强制缴纳措施。强制缴纳的方法包括查封、拍卖犯罪分子的财产,冻结存款,扣留、收缴工资或其他收入等,迫使犯罪分子缴纳罚金。强制缴纳主要针对实际有缴纳能力但不缴纳罚金的犯罪分子。如果采取强制缴纳仍不能全部缴纳罚金,人民法院在任何时候发现被执行人有可执行的财产时,应随时追缴并上缴国库。如果犯罪分子遭遇无法抗拒的灾祸或经济困难,如自然灾害或罪犯及其家属重病、伤残等情况,人民法院可以裁定酌情减少或免除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