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8-08
作为商事主体的单位,在存续期间可能会发生分立、合并或资产重组等变更。这引发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变更后的单位是否能够承担刑事责任。根据2002年7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海关总署《关于办理走私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对此进行了明确规定。
根据上述规定,当单位走私犯罪后发生分立、合并或其他资产重组等情况时,只要承受该单位权利义务的单位仍然存在,就应当追究单位走私犯罪的刑事责任。即使走私单位发生分立、合并或其他资产重组后,原单位名称发生更改,仍以原单位(名称)作为被告单位。承受原单位权利义务的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将作为诉讼代表人。
根据上述规定,单位走私犯罪后发生分立、合并或其他资产重组情形,以及被依法注销、宣告破产等情况时,无论承受该单位权利义务的单位是否存在,都应追究原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这意味着即使承受单位不存在,相关主管人员仍然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对于原走私单位判处的罚金,人民法院应将承受原单位权利义务的单位作为被执行人。如果罚金超出新单位所承受的财产,可以在执行过程中予以减除。
在公司、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经营过程中,如果实施单位犯罪后,为逃避财产刑而分割财产并解散单位(包括已被注销工商登记的和工商登记虽未注销但实际上已不存在),那么犯罪主体的认定和刑事责任追究就成为一个问题。
在法律上,对于单位犯罪主体的认定并没有相应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也没有先例可循。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单位作为犯罪主体已不存在,就像自然人死亡一样,应按照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不追究刑事责任。然而,对于特定的自然人仍然可以根据法律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