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诈性经营行为是如何认定的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消费权益 > 消费者权益法 > 消费权益法规法律知识

欺诈性经营行为是如何认定的

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3-11-17

 
106448
欺诈性经营行为是如何认定的,关于这个问题手心律师网网小编的步伐一起往下看看吧。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对消费者的定义

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消费者是指为个人的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社会成员。消费者的权益受到法律保护。根据该法规定,消费者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首先,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必须是为个人的生活目的而进行的,如果消费的目的是用于生产,则不属于消费者的范畴;其次,消费者必须是商品或服务的受用者;第三,消费的客体既包括商品,也包括服务;最后,消费者主要指个人消费。

欺诈行为的构成要件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六十八条规定,构成欺诈行为一般必须具备以下4个要件:首先,欺诈人必须有欺诈的故意,即明知自己的陈述是虚伪的,并希望或放纵对方陷入错误认识;其次,欺诈人必须实施欺诈行为,即故意陈述错误事实或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第三,被欺诈人必须因欺诈而陷入错误,即对合同内容及其他重要情况存在认识缺陷;最后,被欺诈人的意思表示必须是因为欺诈行为而作出的,即被欺诈人的意思表示与欺诈行为存在因果联系。

构成消费欺诈的情形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在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时,如果存在以下情形之一,将被认定为欺诈消费者的行为:

1. 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

2. 采取虚假或其他不正当手段使销售的商品份量不足

3. 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谎称是正品

4. 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其他欺骗性价格表示销售商品

5. 以虚假的商品说明、商品标准、实物样品等方式销售商品

6. 不以自己的真实名称和标记销售商品

7. 采取雇佣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诱导

8. 作虚假的现场演示和说明

9. 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商品进行虚假宣传

10. 骗取消费者的预付款

11. 利用邮购销售骗取价款而不提供或不按约定条件提供商品

12. 以虚假的“有奖销售”、“还本销售”等方式销售商品

13. 以其他虚假或不正当手段欺诈消费者

延伸阅读
  1. 欺诈性经营行为维权举证是怎么样的
  2. 对于欺诈性经营行为的惩罚有哪些
  3. 新消法对于欺诈性经营行为是如何规定的
  4. 构成欺诈性经营行为的要件有哪些
  5. 遇到消费欺诈该怎么办

消费者权益法热门知识

  1. 购物平台商家刷好评删恶评怎么罚款
  2. 快递被挤压坏商家可以不赔吗
  3. 消费者权益发生争议的解决方法
  4. 维修家电勿忘索要维修凭证
  5. 消费者协会进行调解投诉的程序有哪些
  6. 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7. 消费者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维权
消费者权益法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